摘要
备课,对教师而言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不能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话题,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深化,应该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常备常新”。首选,备课要有效转移关注点。备课关注的是“人”,教师在备课时研究的重点是学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知识起点、接受能力、可发展空间等,而对教材的研究、教法的研究、教学资源的研究等都是服从于学情研究,是为“这样的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其次,备课应有多种“预案”。学生是个性鲜明的生命体,他们的思想是开放的,思维是活跃的,认识是多元的,因此,认真研究学生,充分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多种“可能性”,并对之进行“应对预设”,教师才能临“危”不乱,胸有成竹;对学生的引导才可能是深思熟虑的,充分而有效的。再次,备课必须服从教学实际。无论是备“详案”还是备“框架”,都要让教案服从、服务于教学实际,而不能让教学实际服从教案。也就是说,当“教学预设”与实际情况发生冲突时,教师要根据需要“调整预设”,而不能让教案“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