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的坐标——“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策略及影响辨析
被引量:3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4,共6页
参考文献16
-
1胡适.《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A]..《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C].中华书局,1993年版..
-
2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A]..《胡适学术文集》[C].中华书局,1993年.第52页.
-
3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A]..《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版.第232页.
-
4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A]..《鲁迅全集》第4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
5储福金 何立伟.《关于文学语言的对话》[A].彭华生 钱光培编.《新时期作家创作艺术新探》[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
6莱辛.《拉奥孔》[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37页.
-
7周作人.《(草木虫鱼)小引》[A]..《理性与人道—周作人文选》[C].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
8郭沫若.《文学革命之回顾》[A]..《文艺论集续集》[C].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
9胡适.《逼上梁山》[A]..《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C].中华书局,1993年版..
-
10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J].新潮,1919,2(1).
共引文献365
-
1韩启云.白话文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2,43(4):68-73. 被引量:1
-
2耿纪永.从(后)现代到新保守主义——论郑敏新时期诗学与译诗的互动[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3):339-351.
-
3妥东.分裂的“本源”——鲁迅《野草》新探[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0(4):208-221.
-
4李萌羽,温奉桥.语言伦理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审美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21(3):93-97. 被引量:3
-
5任传印,张立群.鲁迅杂文与佛教文化[J].绍兴鲁迅研究,2022(1):19-36.
-
6钟军红.胡适“废文言倡白话”新议[J].鲁迅研究月刊,2001(6):53-56. 被引量:1
-
7王锋.中国现代诗歌面面观[J].西部(新文学)(上),2009(16):117-126.
-
8柳珊.前夜的涌动──论民国初期的小说理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9(6):49-58. 被引量:4
-
9何言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语言资源问题[J].人文杂志,2004(4):109-114. 被引量:6
-
10詹玲,董燕,蔡建华.坚定而落寞的自由主义者——漫谈胡适的救国之路[J].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2):22-25.
同被引文献92
-
1申小龙.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语言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3(3):86-92. 被引量:4
-
2黄岭峻.从大众语运动看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J].近代史研究,1994(6):120-121. 被引量:10
-
3陈伯海.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1):6-8. 被引量:47
-
4李茂民.从知识生产到价值承当——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意义[J].东岳论丛,2006,27(1):50-52. 被引量:2
-
5于云.无法告别的实践美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5(1):9-11. 被引量:1
-
6陈伯海.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J].文学遗产,2006(1):8-10. 被引量:15
-
7潘知常.“以美育代宗教”:中国美学的百年迷途[J].学术月刊,2006,38(1):116-122. 被引量:32
-
8文贵良.话语卫生学:以延安根据地文学为例[J].中文自学指导,2006(1):27-29. 被引量:1
-
9王振复.诗性与思性:中国美学范畴史的时空结构[J].学习与探索,2006(1):155-158. 被引量:3
-
10杨洪承.论文学史的现代性——兼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写、教学与史料建设的关系[J].学习与探索,2006(1):159-163.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2
-
1梁永红.革命根据地书面语言的民族化:研究现状、不足与建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4):100-106.
-
2卫兴华,孙咏梅.2006年理论经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J].经济学动态,2007(3):21-29. 被引量:4
-
3薄守生.民国语言学史研究[J].东南学术,2014(5):212-218. 被引量:1
-
4薄守生.“大众语”运动与当代修辞学[J].汉字文化,2014(4):63-67. 被引量:2
-
5薄守生.“文学”的定型与“‘文学’学”的生造[J].汉字文化,2015(4):56-59.
-
6薄守生,赖慧玲.关于语言学史和历史学科的关系的一点思考——兼与历史学研究者王东杰同志商榷[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5):129-138. 被引量:3
-
7刁晏斌.百年书面汉语与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历史、现实与反思——为纪念现代汉语一百周年而作[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1):1-13. 被引量:13
-
8谢刚.“三突出”:理论病根、反作用力与快感机制[J].文艺争鸣,2022(4):60-68.
-
9赵坤.“如何通俗”:50年代汪曾祺文艺思想的转捩[J].当代作家评论,2022(3):27-32. 被引量:1
-
10拉玛伊佐.在“东土”与“西部”之间——西部文化地理与红柯的跨文化写作[J].当代作家评论,2022(3):64-68.
-
1刘继兴.胡适与黄侃“斗法”[J].文史博览,2009(3):70-70. 被引量:1
-
2刘继兴.胡适与黄侃的较量[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4(3):73-73.
-
3侯且岸.思想革命:对五四运动本质和意义的省思[J].北京党史,2009(3):36-37. 被引量:3
-
4潘向黎.一个叫做隐居的梦想[J].全国优秀作文选(美文精粹),2010(1):22-23.
-
5刘挺生.沟通两个世界的理性主义者──路翎文学观的哲学基础[J].社会科学,1995(2):73-76.
-
6陈斐.现当代诗词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诗潮,2015,0(8):125-127.
-
7刘莉娟.试论五四白话文运动对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2(11):93-93.
-
8现代科技带来的喜怒哀乐[J].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0(18):42-42.
-
9言论[J].金色年华,2012(7):10-11.
-
10旷新年.“五四”白话文运动:一种话语的考察[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3):10-13.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