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参考文献1
-
1夏志清.《文学杂谈》[A]..《鸡窗集》[C].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同被引文献88
-
1周伟良.论当代中华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以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为视角[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1):4-17. 被引量:79
-
2邱丕相,郭玉成.论武术体系框架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3):64-67. 被引量:40
-
3潘辛毅.新世纪,文学何为[J].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2):17-18. 被引量:1
-
4周宪.论艺术的哲学意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6(1):78-88. 被引量:1
-
5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J].戏剧艺术,2003(1):112-112. 被引量:4
-
6罗晓非.文学的困境与突破[J].云南社会科学,2004(5):135-136. 被引量:1
-
7陈华明.消费社会中的艺术生产与大众文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0):254-257. 被引量:10
-
8郑洞天,萧紫光.艺术电影的潜在市场[J].电影艺术,2001(3):6-8. 被引量:5
-
9黄建新,萧紫光.不可替代的艺术电影[J].电影艺术,2001(3):9-11. 被引量:1
-
10邵牧君.艺术电影和文化冲突:杂感二则[J].电影艺术,2001(5):77-7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8
-
1杨菊.艺术电影“死”了吗?——兼论电影产业时代艺术电影生存的合法性[J].电影评介,2008(9):3-4. 被引量:1
-
2李夫生.批判“米勒预言”的批判——近年来有关“文学终结论”争议的述评[J].理论与创作,2006(5):7-11. 被引量:12
-
3胡立新.质疑《中国文学学者与论著影响力报告》[J].文艺争鸣,2006(6):106-110. 被引量:1
-
4李娟.文学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走向[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0(2):12-14.
-
5杨菊.重提电影文学性——兼论当代技术主义电影的审美价值误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122-125.
-
6范永康.文学情感肌质的存在论根基——对反本质主义文学观的考察与反思[J].广西社会科学,2009(10):101-105.
-
7王稳,李晓华.中国文学: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之宝藏[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12):61-67. 被引量:12
-
8叶天露,曹顺庆.文学的死亡与文学的新生——关于语言与图像的中西对话[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4):169-180.
二级引证文献26
-
1杨华莉,康京京,李晓亮.地方民族院校武术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实践研究[J].体育视野,2022(8):30-32.
-
2何春华.高校武术教育课程教学创新路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01):187-189. 被引量:3
-
3仉慧卿.“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7):47-49. 被引量:2
-
4何建良.艺术终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34-37. 被引量:4
-
5何建良.艺术终结研究:现状与问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38-43. 被引量:3
-
6王卫,董丽.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20-22.
-
7汤拥华.文学终结论:文学理论的救赎与反思[J].文艺争鸣,2008(3):89-96. 被引量:2
-
8赵宪章.2005-2006年中国文学影响力报告[J].文艺争鸣,2008(8):11-25. 被引量:4
-
9辛楠.对“文学终结”问题的再认识——兼论技术对艺术的影响[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2):51-55. 被引量:2
-
10李文英.J·希利斯·米勒“文学消亡论”研究综述——兼谈文学的价值取向问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2):22-2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