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也谈“对等”与“相当”
被引量:
6
Also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Nida's Term Equivalence: the Justified and the Unjustified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译论界一直以来都是把尤金.奈达的理论理解和翻译为“对等理论”。李田心则指出这是严重的误读和误译。他认为,“对等”是精确语,表示“完全相同”,而译文和原文的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此翻译的“对等”只是不可企及的理想。他进而提出用“相当”来代替“对等”,并对其做了相当具体的定义。本文分析了这样做存在的问题及其后果。
作者
丁国旗
姜淑萱
机构地区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70,79,共4页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关键词
对等
相当
精确语
翻译原则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2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72
同被引文献
57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40
参考文献
6
1
Eugene A. Nida.
Theories of Translation[J]
.外国语,1989,12(6):4-10.
被引量:7
2
李田心.
谈奈达翻译理论中几个基本概念词的误读和误译[J]
.上海科技翻译,2004(4):60-60.
被引量:8
3
李田心.
谈译名“功能对等”及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J]
.上海翻译,2005(3):10-13.
被引量:6
4
李田心.
不能用“等效”原则解读奈达的翻译理论[J]
.外语学刊,2005(2):72-74.
被引量:10
5
李田心.
奈达翻译定义之我见[J]
.外语研究,2004,21(6):64-67.
被引量:27
6
Eugene Nida .
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J]
.外国语,1998,21(3):30-34.
被引量:130
二级参考文献
22
1
李田心.
奈达翻译定义之我见[J]
.外语研究,2004,21(6):64-67.
被引量:27
2
李田心.
不存在所谓的翻译(科)学[J]
.中国翻译,2000(5):8-10.
被引量:27
3
李田心.
不能用“等效”原则解读奈达的翻译理论[J]
.外语学刊,2005(2):72-74.
被引量:10
4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 M ].pp. 133, 316.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5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应用汉语字典(大字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
.韦氏新大学辞典(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Z].by G&C Merriam Co.Ltd,1973..
7
.柯灵斯英语词典(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Z].William Collins Sons&Co.Ltd.,1979..
8
.牛津当代大词典(The New OxfordIllustrate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Z].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9
.韦氏新世界学生词典(Webster's New World Student's Dictionary[Z].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10
.新英汉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共引文献
172
1
宁聪聪,张锐.
文化语境视角下的企业宣传手册汉英翻译研究——以甘肃巨鹏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24):21-23.
2
金旭东.
对新世纪现代翻译学的一些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42-45.
被引量:4
3
佟秋华.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现象[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04-105.
被引量:5
4
李海燕.
Translating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2(S1):170-173.
5
周荣辉.
翻译定义再探(上)——翻译定义难原因探析[J]
.时代文学,2009(8):42-43.
6
张丽丽.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
.文教资料,2008(5):48-49.
被引量:2
7
李胜机.
文学作品中习语翻译策略研究[J]
.时代文学,2008(11):162-164.
被引量:1
8
卜毅,路仙伟,魏红.
跨文化交流与语篇翻译[J]
.唐山学院学报,2003,16(4):35-36.
9
刘立胜.
译者跨文化意识与异化策略的必要性研究[J]
.作家,2010(14):174-175.
10
何科育.
论文化差异性对商务语言翻译的影响[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29(4):76-77.
同被引文献
57
1
张治英,朱勤芹.
零翻译再议[J]
.语言与翻译,2007(1):42-46.
被引量:28
2
孙致礼.
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
.中国翻译,2003,24(1):50-53.
被引量:171
3
赵林,吴杰荣.
从词典翻译探讨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J]
.上海翻译,2005(S1):53-54.
被引量:5
4
黄振定.
文学翻译评价的科学性及其科学论[J]
.外国语,1999,22(4):49-56.
被引量:10
5
陈道明.
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J]
.外国语,1999,22(4):63-68.
被引量:33
6
吕俊.
翻译:从文本出发——对等效翻译论的反思[J]
.外国语,1998,21(3):35-40.
被引量:61
7
马会娟.
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J]
.外语学刊,1999(3):74-79.
被引量:34
8
熊友奇.
试论文学翻译中对形式信息的处理[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19(6):59-63.
被引量:2
9
衡孝军,王成志.
等值翻译理论在汉英成语和谚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J]
.中国翻译,1995(6):18-20.
被引量:13
10
刘宓庆.
论翻译的技能意识[J]
.中国翻译,1987(5):7-11.
被引量:48
引证文献
6
1
康灿辉.
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技巧[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1):92-95.
被引量:6
2
康灿辉.
浅谈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技巧[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0(2):73-76.
被引量:1
3
黄远鹏.
再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8(4):101-104.
被引量:32
4
李田心.
评汉语词典“对等”的定义和误译“对等翻译”中的“对等”——汉语“对等”即对等、与“完全对等”同义、非“大体对等”[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6):24-27.
5
李田心.
评汉语词典“对等”的定义和“对等翻译”中“对等”的误译[J]
.语言与翻译,2014(3):65-68.
被引量:1
6
康灿辉.
浅谈目的论下的英汉商标翻译技巧[J]
.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18-21.
二级引证文献
40
1
夏迎庆.
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中医文化翻译文献综述[J]
.校园英语,2020(35):251-253.
被引量:1
2
蒋磊.
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的语用失误[J]
.中国科技翻译,2002,15(3):52-56.
被引量:123
3
王婵.
试论英汉商标的选名原则[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8(4):122-123.
4
刘家凤.
英汉品牌名称翻译理论与方法综述[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9(3):51-53.
被引量:2
5
江婷婷.
谈国外品牌名称翻译理论与方法——以婴儿用品广告为例[J]
.科技信息,2010(30):184-185.
6
黄远鹏,范敏.
关于应用翻译理论解释现象的思考——基于对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与奈达的对等理论之比较[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9(3):65-68.
被引量:1
7
黄远鹏,范敏.
再论翻译中的形式对等[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92-95.
被引量:2
8
王瑞璇,王超.
浅谈中国品牌英译策略[J]
.经济研究导刊,2013(36):96-98.
被引量:2
9
李东培,王超.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中国品牌英译方面的应用[J]
.湖南社会科学,2013(A01):144-145.
10
汪蓝玉.
从框架理论的视角探讨英文商标名称翻译策略[J]
.黄山学院学报,2014,16(4):68-71.
被引量:1
1
刘凤娟.
从翻译目的看软新闻的翻译[J]
.校园英语,2015,0(18):214-215.
2
陈振东,张珊珊.
口译与口译教学浅谈[J]
.江西社会科学,2003,23(10):213-214.
被引量:1
3
马宾.
也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J]
.考试周刊,2007(33):50-52.
4
邱瑜,张玲.
论翻译实践中的文化对等[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3):44-48.
被引量:1
5
袁庸新.
英汉互译(可译与非可译)中的文体与言表[J]
.求实,2010(A01):270-272.
6
周流溪.
两点说明[J]
.外国语言文学,2007,24(1):67-67.
被引量:3
7
何瑞清.
“对等”?“相当”?“对应”?——关于“equivalence”译文的选择[J]
.上海翻译,2005(4):77-78.
被引量:1
8
邵璐.
评误读论者之误读——与李田心先生谈Nida“翻译理论中几个基本概念词”的理解与翻译[J]
.外国语言文学,2006,23(4):259-264.
被引量:8
9
臧红宝.
金隄等效论的误读辨析[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3):64-65.
被引量:2
10
蒋显文,王芬.
去伪求真,还奈达翻译理论本来面目——壹部与通说相悖的专著《奈达翻译理论新解——真假奈达翻译理论辨析》[J]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4,1(1):60-62.
外语研究
200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