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行业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被引量:2
出处
《劳动保护》
2005年第12期80-82,共3页
Labour Protection
同被引文献12
1 韩盛墀.徐州市部分铅作业的职业危害调查[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1994,12(2):40-40. 被引量:1
2 陆怀初.1994-2003年宁波市鄞州区蓄电池行业铅危害分析[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11(2):42-44. 被引量:5
3 周迅燕.蓄电池行业铅污染调查分析[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11(3):41-41. 被引量:6
4 饶定茂,孙奕,黄兆慧,陈安珞,刘建安.某蓄电池生产企业铅污染检测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16(1):66-67. 被引量:8
5 王海青,成玉萍,孙彦文.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慢性铅中毒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05,21(9):1133-1133. 被引量:29
6 张泽泉,梁俊,陈大红,季凤英.建阳市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危害调查[J] .职业与健康,2005,21(11):1684-1684. 被引量:1
7 Rodamilans M,Osaba MJ,To-Figueras J,et al.Lead toxicity on endocrine testicular function in an occupationally exposed population.Human toxicol,1988,7 (2):125-128.
8 潘宝忠,相葵,黄唐嘉,谢维平.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血铅浓度升高原因分析[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1999(1):16-17. 被引量:1
9 冯福建,王兰,虞江萍,王五一.我国铅中毒群体特征[J] .四川环境,2002,21(1):7-11. 被引量:26
10 伍绍中,周立新,赵巍.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的现状及前景[J] .世界有色金属,2002(6):4-8.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12
1 王宜庆,王苗苗,苏瑶.某铅蓄电池企业铅作业工人职业健康调查[J]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4,0(36):93-94.
2 张传会.健康促进对蓄电池行业铅危害防治的应用[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4):80-80. 被引量:1
3 杜艳菊,干超南,梁友信,何永华.相关方在小型蓄电池企业职业卫生工作中的作用[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0,36(4):237-240. 被引量:4
4 刘苏玫,吴秋芳,倪蕾,姚勇,李济超.武汉市5家蓄电池企业职业接触铅状况调查[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1,24(1):48-49. 被引量:14
5 毛晓慧,罗曼,张世燕.铅中毒的护理措施及其评价[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23(3):89-90. 被引量:2
6 周倩倩,张恒东,胡飞飞,夏超一,龚伟,朱宝立,杨红.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工人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3,47(3):255-259. 被引量:9
7 王峻涛,包玉屏.宜兴市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调查[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3,26(2):122-124. 被引量:5
8 周倩倩,胡飞飞,赵亮亮,龚伟,朱宝立,张恒东.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铅防护效果分析[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5,28(2):130-132. 被引量:3
9 刘纪青,岳维梅,方绍峰.职业性慢性铅中毒97例分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6,34(1):34-35. 被引量:13
10 刘啸文,吉颖,钱秀荣,于政民,徐酩,朱宝立,张恒东.江苏某电池厂工人血铅、血镉和尿镉的浓度及相关性[J] .江苏预防医学,2017,28(5):571-572.
1 杨林.中美两国铅酸蓄电池行业概况分析[J] .中国铅锌,2016,0(7):42-45. 被引量:1
2 李崇.沈阳市铅酸蓄电池行业现状及展望[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4,34(12):30-33.
3 郑金武,唐琳.铅酸蓄电池行业困局[J] .科学新闻,2011(12):46-50.
4 刘凡.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面临的问题[J] .蓄电池信息,2000(2):2-3.
5 再生铅界的“奥斯卡”在阜阳举行界首获殊荣[J] .中国产经,2016(10):76-76.
6 饲料行业启动HACCP管理[J] .山东家禽,2003,16(4):47-48.
7 饲料行业启动HACCP管理[J] .当代畜禽养殖业,2003(4):61-61.
8 安徽唯一一家RoHS实验室在合肥建成启用[J] .化学分析计量,2011,20(4):93-93.
9 乐平.1月铅价,一波三折[J] .中国自行车,2008(2):26-26.
10 台湾通讯工业明年产值可达2,290亿元[J] .中国无线通信,1999,5(1):54-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