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初探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普遍存在,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摆在学生工作者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作者
蒋礼文
机构地区
重庆文理学院学生工作部
出处
《理论界》
2006年第1期123-124,共2页
Theory Horizon
关键词
大学生
非正式群体
思想政治工作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7
参考文献
2
1
刘卫学.
高校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2):74-75.
被引量:5
2
庄国波.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1):34-39.
被引量:10
共引文献
13
1
李凌峰.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探究和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8(6):109-112.
被引量:4
2
阮永福,成守允.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体育小群体文化变迁的研究[J]
.运动,2012(8):75-77.
3
曹仁清.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06(32):180-181.
4
周兴惠,任斌.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引导[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15(6):115-118.
被引量:2
5
余小吉.
高校学生组织的困境与出路[J]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0(14):20-22.
6
赵镝,蒋雯.
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机制探讨[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3(5):55-57.
被引量:13
7
孔祥鹏,刘丹丹,马宁宁,陈蕊,房竣.
消极后进型群体对高校班级管理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4(16):22-23.
8
雷建民.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类型、特征与功能[J]
.泰安师专学报,2001,23(1):105-108.
被引量:35
9
顾井清,王中教.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J]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12-114.
10
贾斌.
大学校园非正式群体管理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1):277-278.
同被引文献
5
1
文辉.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德育工作初探[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7(4):27-28.
被引量:3
2
惠淑林.
正确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101-104.
被引量:4
3
王军云,王广友,卢振启.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35-36.
被引量:2
4
王济荣.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6(21):53-54.
被引量:10
5
谢继存,蔡志荣.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评价和引导[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1(5):131-136.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3
1
王起友.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1):7-10.
被引量:14
2
何婧云,闵容.
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5):177-178.
被引量:4
3
唐凤霞,吴勇.
建立高校学生思想骨干制度初探[J]
.科教文汇,2009(27):60-61.
二级引证文献
17
1
宋效红.
非正式组织理论对高校班级管理的启示[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319-319.
被引量:4
2
张雷,吴娜.
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30-32.
被引量:5
3
张益民,张璐.
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及实现途径[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8):205-206.
4
王子强,林艳.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建设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
.学理论,2009(23):177-178.
5
江红霞.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5):118-119.
被引量:1
6
曲峡,孙婳.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探讨[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12):137-137.
7
许冬玲.
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探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12):145-147.
被引量:6
8
杨文芳.
新生导师制在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作用探析——以五邑大学为例[J]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1(4):53-55.
被引量:1
9
王子强,蒲金钰.
大学新生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非正式群体解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2(8):250-251.
被引量:1
10
宋卉.
当前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管理策略探析[J]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4(1):6-8.
被引量:1
1
胡小燕.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J]
.鄂州大学学报,2008,15(3):75-77.
被引量:4
2
赵伟,陈迎春,王军云.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特征与干预对策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3(19):74-76.
被引量:4
3
刘志锁.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
.天津电大学报,2010,14(3):60-63.
被引量:2
4
包敦峰.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J]
.改革与开放,2015(12):121-122.
5
黄梅君,竺小恩.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J]
.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90-93.
6
张中学.
怎样看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J]
.中国成人教育,2008(17):48-49.
7
荆先清.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探析[J]
.科教文汇,2007(10X):57-58.
8
王娟娟,董春法,贾小杰.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管理对策[J]
.科教导刊,2012(31):167-167.
被引量:1
9
徐军,符蕴芳,陈艺童.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
.金色年华(下),2011(1):13-13.
10
王先福.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和成因分析[J]
.新西部(中旬·理论),2014(10):110-110.
理论界
200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