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宋代结构助词“底”的新兴用法及其来源 被引量:16

New usages of the structural particle de(底)in Song Dynasty and their origin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汉语的结构助词"底"在唐代开始产生,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用法。这些新兴的用法包括:1.X 底动/形;2、在某些动宾复合词或动宾短语中间插入指人的名词加"底",表示某人是动作的对象(类似现代汉语的"开他的玩笑");3、用于动词和宾语之间,与"是"配合指示句子焦点(类似现代汉语的"我是昨天进的城");4、用于假设复句,相当于"的话",是语气助词。本文对宋代新兴的"底"的用法及其在后代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并且对它们的来源及"的"的语法化进行了探讨。 The structural particle de in Chinese emerged in Tang Dynasty.In Song Dynasty,some new usages arose as follows:1.X + de + V/adj.2.Insertion of a person-referring noun into a VO compound word or a VO phrase to indicate that the person is the object of the action.3.Insertion of de between a verb and its object,together with shi(是),to mark the focus of the sentence.4.Use of de in a subjunctive conditional complex sentence as a mood particle,an equivalent of dehua (的 话).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se new usages and the grammarticalization of de.
作者 刘敏芝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4,共6页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关键词 宋代 结构助词 “的” 新兴用法 Song Dynasty structural particle de new usag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J].中国语文,1994(2):81-85. 被引量:160
  • 2施关淦.《“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词性—从向心结构理论说起》[J].中国语文通讯,1981,(4).
  • 3施关淦.现代汉语里的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J].中国语文,1988,(4).
  • 4太田辰夫.1958 《中国语历史文法》(中译本),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 5王冬梅.“N的V”结构中V的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55-64. 被引量:51
  • 6王洪君.汉语表自指的名词化标记“之”的消失[J].语言学论丛,1987,14.
  • 7张伯江.“N的V”结构的构成.中国语文,1993,(4).
  • 8赵元任 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1979)..
  • 9朱德熙,盧甲文,马真.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7(4):53-66. 被引量:168
  • 10朱德熙.《“的”字结构和判断句》[J].中国语文,1978,(1).

二级参考文献30

共引文献367

同被引文献258

引证文献16

二级引证文献3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