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
被引量:
3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介词“对”三个义项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考察,指出介词“对”产生于“表对答”的动词“对”,引进“对待对象”的用法来源于引进“动作对象”的用法。文章还考察了介词“对于”和“对……来说”,认为“对于”的产生在清末,是因介词“于”“强化”而产生的,在当代汉语中已明显淡化,而“对……来说”产生最晚,因其特殊的表达功能将继续存在。
作者
周芍
邵敬敏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中文系
出处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30,共7页
Linguistic Research
关键词
语法化
对
对于
对(于)……来说/说来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6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812
同被引文献
388
引证文献
34
二级引证文献
119
参考文献
6
1
刘丹青.
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J]
.语言研究,2001,21(2):71-81.
被引量:237
2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被引量:496
3
傅雨贤.
“对于”句与“主谓宾”句的转换及其条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1(4):105-112.
被引量:5
4
马清华.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J]
.汉语学习,2003(2):15-20.
被引量:77
5
李琳莹.
介词“对”的意义和用法考察[J]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9(4):71-75.
被引量:23
6
马清华.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J]
.语言研究,2003,23(2):63-71.
被引量:59
二级参考文献
76
1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被引量:496
2
赵长才.
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J]
.中国语文,1998(1):23-28.
被引量:16
3
张国宪.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体及形态化历程[J]
.中国语文,1998(6):403-413.
被引量:43
4
吴福祥.
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J]
.中国语文,1998(6):452-462.
被引量:116
5
刘勋宁.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J]
.方言,1985,7(2):128-133.
被引量:66
6
黎运汉.
汉语虚词演变的趋势初探[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4):103-111.
被引量:8
7
钟兆华.
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J]
.语文研究,1997(1):2-9.
被引量:27
8
刘宁生.
读《汉语功能语法研究》[J]
.汉语学习,1997(6):57-59.
被引量:3
9
罗骥.
北宋句尾语气词“也”研究[J]
.古汉语研究,1995(3):29-32.
被引量:15
10
钟兆华.
语气助词“呀”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J]
.中国语文,1997(5):367-372.
被引量:13
共引文献
812
1
胡朗.
让步标记“当然”的形成及其动因机制[J]
.语言历史论丛,2020(2):227-239.
2
王金海,陈正武.
汉语近义组织量词的构式搭配及构式化路径分析[J]
.语言学研究,2024(1):133-149.
3
文桂芳,李小军.
“更”的连词功能来源探析[J]
.语言研究集刊,2020(2):212-227.
4
黄河,盛益民.
宜兴(张渚)方言指示代词的语义层级和句法功能[J]
.语言研究集刊,2019,0(2):261-279.
5
卢笑予,蔡黎雯.
汉语方言“过”类修正重行结构——兼论吴语“V过O”结构的形成与类型学意义[J]
.语言研究集刊,2019,0(2):197-215.
被引量:1
6
谈倩.
功能视角下“一天”词汇化及动因研究[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20,28(1):75-80.
被引量:2
7
徐福坤.
基于语义演变的现代汉语传承语素研究[J]
.中国文字学报,2023(1):228-238.
8
温锁林,王烨.
寿阳方言旁指代词“■”的语义演化[J]
.南开语言学刊,2020(2):92-103.
9
朱磊.
论委婉程度构式“有点(儿)小X”[J]
.励耘语言学刊,2019,0(2):183-205.
10
暨慧琳.
清華簡《子犯子餘》“邦乃遂亡”及相關問題試析[J]
.简帛,2021(1):75-84.
同被引文献
388
1
王克非.
翻译研究拓展的基本取向[J]
.外国语,2021,44(2):69-74.
被引量:32
2
刁晏斌,马永草.
试论“欧化文言”及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J]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20(1):165-179.
被引量:5
3
尚平.
“介词+着”现象考察[J]
.语言文字应用,2005(S1):147-149.
被引量:10
4
王蕊.
“对于、关于、至于”的话题标记功能和篇章衔接功能[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3):58-63.
被引量:20
5
郑玉玲.
韵律词边界的协同发音问题——对语音合成自然度的思考[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8(S1):645-651.
被引量:2
6
黄自然.
“X”与“X着”类介词辨析初探[J]
.文教资料,2007(34):217-219.
被引量:4
7
汪如东.
助词“就是了(就是)”的语法化及相关结构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2):60-65.
被引量:7
8
洪波.
“给”字的语法化[J]
.南开语言学刊,2004(2):138-145.
被引量:46
9
康国章.
引进动作行为受益对象的介词“为”之起源[J]
.殷都学刊,1999,20(2):92-96.
被引量:5
10
石定栩,朱志瑜.
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句法的影响──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J]
.外国语,1999,22(4):2-11.
被引量:52
引证文献
34
1
张恒君.
立法语言中介词“对”“对于”的语用考察[J]
.语言文字应用,2021(2):66-78.
被引量:1
2
黄自然.
“X”与“X着”类介词辨析初探[J]
.文教资料,2007(34):217-219.
被引量:4
3
曹文抗.
1314介词“对”和“对于”辨查[J]
.科教文汇,2007(09Z):189-189.
被引量:1
4
麻彩霞.
现代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述评[J]
.汉字文化,2009(1):55-58.
被引量:3
5
孟晓琦,贾秀英.
汉法“对字结构”对比[J]
.语文研究,2009(3):22-26.
被引量:2
6
栾维权.
“问”“对”介词用法异同溯源[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143-146.
7
陈卓.
介词“对于”来源新探[J]
.理论界,2010(4):133-135.
被引量:3
8
周文华.
介词“对”不同义项的中介语使用情况考察[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1):27-34.
被引量:5
9
吴锋文.
“对于NP”结构的多维度考察[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5):73-77.
被引量:1
10
张韶磊.
近30年来介词“对于”研究综述[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2(5):62-6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19
1
韦九报.
近十年CSL习得研究的观念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J]
.语文学刊,2021(1):22-29.
2
郑登元,王沁岚.
“挺”“贼”“蛮”语法化的异同及其虚化程度预测[J]
.汉字文化,2023(14):153-155.
3
杜广慧.
“V自”和“V自于”结构研究综述[J]
.汉字文化,2019(S01):14-15.
4
崔玲玲.
近十年离合词研究综述[J]
.汉字文化,2019,0(21):82-84.
被引量:1
5
王亚敏,黄晓光.
“死X”结构中“死”的语法化[J]
.国际汉语学报,2019,0(1):77-86.
6
张美霞.
构式与介词功能的发展——以《朱子语类》中的"甲对乙言/说"为例[J]
.语言学论丛,2020(1):92-115.
7
岳凤娇.
莱芜方言中“来”的语气词用法[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2):120-121.
8
张言军.
“有关NP”结构的多维度考察[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3):14-18.
被引量:2
9
胡红玲.
汉语法律条文中“对”字结构的英译[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3(8):43-45.
被引量:1
10
陈国琪.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初探[J]
.金田,2013(11):232-232.
1
陈维廉.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J]
.内蒙古电大学刊,1998,0(2):110-111.
被引量:1
2
胡小宁.
王蒙仿成语手法初探[J]
.当代修辞学,1994(4):12-13.
3
张岩红.
敬语解惑(5)——自谦语的误用及例外[J]
.日语知识,2010(10):19-19.
4
严娟娟.
日语格助词“に”的用法[J]
.考试周刊,2014,0(87):79-80.
5
1988年第五期问题征答 答案选登[J]
.汉语学习,1989(1):46-46.
6
刘伟 ,刘小荣 .
“ゎかる”的对象助词是“が”还是“を”[J]
.日语知识,2005(10):2-3.
7
金玉.
小议「手伝う」和「助ける」的区别[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8):32-32.
8
邹工成.
从会话结构理论谈对外汉语短期口语教材的编写[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9(6):132-134.
被引量:2
9
韩永利.
“给”的助词用法来源探析[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11):84-85.
10
曾怡华.
新化方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其”[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8(4):64-64.
被引量:2
语文研究
200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