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晚清桐城派嬗变的文化轨迹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桐城派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派别,其发展变化不仅仅与文学有关,还与社会思潮、学术、教育等具体文化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桐城派学人在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并非一味保守,无所作为,他们在具体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曾一度得领时代之先,但由于其自身的文化局限,晚清桐城派不可避免地渐趋保守,并成为新文化运动批判的直接对象。
作者
曾光光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历史系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135,共5页
Jiang-huai Tribune
关键词
桐城派
晚清
文化
开新
保守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36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10
1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6[C].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页.
2
梅曾亮.《答朱丹木书》[A]..《柏枧山房文集》卷2刊本[C].,咸丰六年.第17页.
3
曾光光.
桐城派的传承与传统教育[J]
.清史研究,2005(3):63-69.
被引量:12
4
王先谦.《购〈时务报〉发给诸生公阅手谕》[N].《时务报》,第十八册(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
5
王先谦.《葵圆四种》[M].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744页.
6
《桐城派与清代学术的变迁》[J].福建论坛,2005,.
7
林纾.《〈慎宜轩文集〉序》,《畏庐文集·诗存·论文》(二)[A].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94辑[C].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628页.
8
吴汝纶 施培毅 徐寿凯校点.《答姚叔节》[A].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三)[C].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38页.
9
吴汝纶.《与杨伯衡论方刘二集书》[A]..《吴汝纶全集》(一)[C].,.第369页.
10
林纾.《送文科毕业诸学士序》[A]..《畏庐文集·诗存·论文》(二)[C].,.第514页.
二级参考文献
16
1
姚莹.《惜抱先生行状》[A]..《中复常全集·东溟文集》卷6[C].,同治六年刊本..
2
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渊源考》[M].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58页.
3
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A]..《惜抱轩诗文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
4
.《补遗》十三卷[M].,..
5
.《桐城文学撰述考》《补遗》四卷[M].,..
6
.《桐城文学撰述渊源考》[M].,..
7
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A]..《曾国藩全集》《诗文》[C].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247页.
8
灊山.《谈谈以往的莲池》[J].《河北月刊》,1936,(5).
9
周鼐编撰.《广西通志稿·文化篇》[M].,1949年油印本..
10
.《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39页.
共引文献
22
1
李细珠.
试论嘉道以来经世思潮勃兴的传统思想资源[J]
.广东社会科学,2005(3):110-117.
被引量:4
2
魏朝勇.
《新中国未来记》的历史观念及其政治伦理[J]
.浙江学刊,2006(4):146-152.
被引量:6
3
刘再华.
一个主张维新的旧文学流派——后期桐城派作家的经学立场与文论话语[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79-85.
4
文佳亮,黄纪泽.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对中西科技会通之影响[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7(3):94-97.
5
李青果.
晚清欧日人士的“中国讲述”与中国民族叙事的发生[J]
.文史哲,2008(1):124-132.
被引量:1
6
史晶晶.
涵容与深刻——姚鼐“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J]
.绥化学院学报,2008,28(1):59-62.
被引量:1
7
曾光光.
桐城派的宿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
.江汉论坛,2009(5):44-51.
被引量:2
8
汪涌豪.
文学批评中的“老”与“嫩”——中国古代形式批评理论札记[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2):75-81.
被引量:2
9
张立群.
“国家的想象”与中国新诗的理想追求[J]
.南京社会科学,2010(8):137-142.
10
杨蕴希.
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在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活动[J]
.教育文化论坛,2012,4(2):23-2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36
1
施培毅.
我国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J]
.江淮论坛,1995(1):86-96.
被引量:14
2
胡文仲.
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4):245-251.
被引量:236
3
史涅.
试论吴汝纶对西学的认识[J]
.安徽史学,2001(4):51-56.
被引量:11
4
高晓芳.
经世致用教育思想及其对近代外语教育的推进[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2):49-52.
被引量:3
5
曾光光.
桐城派的传承与传统教育[J]
.清史研究,2005(3):63-69.
被引量:12
6
王丽红.
后期桐城派作家与近代教育转型[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2):122-126.
被引量:2
7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8
方苞.方望溪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1.
9
姚鼐.惜抱轩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
姚莹.康蝤纪行·自序[M].清同治六年刊本:2.
引证文献
2
1
杨蕴希.
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在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活动[J]
.教育文化论坛,2012,4(2):23-26.
被引量:2
2
袁玲丽.
桐城派经世致用思想与近代中国外语教育启蒙研究[J]
.教育文化论坛,2012,4(2):27-3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
1
胡慧敏,庞冠锋.
清末桐城派经世致用思想对当时外语教育的影响[J]
.兰台世界(上旬),2015(4):138-139.
2
周婷婷,陈滔娜.
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探微[J]
.教育科学论坛,2017(19):5-7.
3
周婷婷,陈滔娜.
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探微[J]
.教育文化论坛,2017,9(4):85-88.
被引量:1
1
王凤霞.
汉代骚体赋运动的文化轨迹[J]
.天府新论,2003(1):116-119.
被引量:1
2
李正平.
山水诗景物画的阶级性[J]
.文学评论,1961(1):18-21.
被引量:1
3
方守金.
形式:把握现实主义的一个新路径[J]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17(1):55-60.
4
唐运兰,潘秋琳.
英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J]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82-84.
被引量:2
5
方平.
我的名字写水上——谈莎士比亚的戏剧观[J]
.出版广角,2000(7):32-34.
被引量:1
6
余立新.
文人的道与派[J]
.书与人,2000(1):108-110.
7
沈婉婉.
荒诞派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美学意义[J]
.北方文学(中),2015,0(4):143-143.
8
李继凯.
20世纪秦地小说的文化轨迹[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6(3):103-108.
9
朱婧,罗煦.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1(7):144-144.
10
史继忠,张晓松.
神奇瑰丽的“文化千岛”[J]
.文史天地,2001(5):59-64.
被引量:2
江淮论坛
200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