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晚清桐城派嬗变的文化轨迹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桐城派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派别,其发展变化不仅仅与文学有关,还与社会思潮、学术、教育等具体文化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桐城派学人在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并非一味保守,无所作为,他们在具体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曾一度得领时代之先,但由于其自身的文化局限,晚清桐城派不可避免地渐趋保守,并成为新文化运动批判的直接对象。
作者 曾光光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历史系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135,共5页 Jiang-huai Tribun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梁启超.《过渡时代论》[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6[C].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页.
  • 2梅曾亮.《答朱丹木书》[A]..《柏枧山房文集》卷2刊本[C].,咸丰六年.第17页.
  • 3曾光光.桐城派的传承与传统教育[J].清史研究,2005(3):63-69. 被引量:12
  • 4王先谦.《购〈时务报〉发给诸生公阅手谕》[N].《时务报》,第十八册(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
  • 5王先谦.《葵圆四种》[M].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744页.
  • 6《桐城派与清代学术的变迁》[J].福建论坛,2005,.
  • 7林纾.《〈慎宜轩文集〉序》,《畏庐文集·诗存·论文》(二)[A].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94辑[C].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628页.
  • 8吴汝纶 施培毅 徐寿凯校点.《答姚叔节》[A].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三)[C].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38页.
  • 9吴汝纶.《与杨伯衡论方刘二集书》[A]..《吴汝纶全集》(一)[C].,.第369页.
  • 10林纾.《送文科毕业诸学士序》[A]..《畏庐文集·诗存·论文》(二)[C].,.第514页.

二级参考文献16

  • 1姚莹.《惜抱先生行状》[A]..《中复常全集·东溟文集》卷6[C].,同治六年刊本..
  • 2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渊源考》[M].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58页.
  • 3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A]..《惜抱轩诗文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
  • 4.《补遗》十三卷[M].,..
  • 5.《桐城文学撰述考》《补遗》四卷[M].,..
  • 6.《桐城文学撰述渊源考》[M].,..
  • 7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A]..《曾国藩全集》《诗文》[C].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247页.
  • 8灊山.《谈谈以往的莲池》[J].《河北月刊》,1936,(5).
  • 9周鼐编撰.《广西通志稿·文化篇》[M].,1949年油印本..
  • 10.《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39页.

共引文献22

同被引文献36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