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三种意味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5-78,共4页
China Youth Study
二级参考文献8
-
1白烨,张萍.崛起之后——关于“80后”的答问[J].南方文坛,2004(6):16-18. 被引量:45
-
2张柠.青春小说及其市场背景[J].南方文坛,2004(6):19-21. 被引量:13
-
3张尧臣.就在眼前的“80后”[J].南方文坛,2004(6):22-26. 被引量:9
-
4马原.20年后又是一群好汉[J].上海文学,2004(6):105-106. 被引量:6
-
5丁元骐.“80后”创作的三波浪潮[J].上海文学,2004(6):109-110. 被引量:7
-
6方兴东,胡泳.媒体变革的经济学与社会学——论博客与新媒体的逻辑[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3(6):80-85. 被引量:70
-
7宗仁发.从显现中所看到的——2003年诗歌浏览札记[J].文艺争鸣,2004(1):40-41. 被引量:3
-
8刘永涛.新时期诗歌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理论与创作,2004(3):65-68. 被引量:3
共引文献21
-
1丁宁.以文学自身的名义——论徐璐的“80后”青春文学写作[J].郑州师范教育,2023,12(1):63-66.
-
2帅泽兵,刘洁.论网络对80后文学的负面影响、危机与误判[J].社科纵横,2007,22(9):113-115. 被引量:3
-
3喻琴.论“80后”写作的审美取向及生成因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6):87-91.
-
4帅泽兵,邵宁宁.“80后”之后:“90后”不会产生[J].当代文坛,2008(4):74-76. 被引量:3
-
5梁建先.论“80后”文学中的青春意识[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9):181-183.
-
6陈小波.80后文学成名现象的传播学分析[J].传媒观察,2009(2):36-37.
-
7陈小波.网络传播语境下的80后文学[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9(2):52-53.
-
8李梦遥.消费时代里的女性言说[J].山东文学,2010(12):109-112.
-
9金春平.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文化语境转型[J].宁夏社会科学,2009(4):159-163. 被引量:2
-
10金春平.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与转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85-90. 被引量:2
-
1焦守红.“80后”的三种意味[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6,0(2):40-42.
-
2兆雪瑞.成长是可以选择的[J].才智(才情斋版),2006,0(5):40-40.
-
3张青蔓.读出来的林语堂[J].前进论坛,2011(11):57-58.
-
4小路.谁是校园的主人?[J].翠苑,2002(Z1):53-53.
-
5殷建光.拿着椅子腿的亨利八世[J].才智(才情斋版),2007,0(3):3-3.
-
6戴凡.“婆婆妈妈”的友谊[J].华人时刊,2000,0(9):30-30.
-
7殷建光.拿着椅子腿的亨利八世[J].现代青年,2008,0(4):52-52.
-
8宫平.做好班主任工作从“心”开始[J].吉林教育,2008(21):112-112.
-
9史生荣.导师[J].清明,2006(4):68-94.
-
10批评家李陀:《平凡的世界》是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全面挑战[J].中国对外贸易,2015(4):9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