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决策》
2006年第2期12-15,共4页
Decision-Making
同被引文献19
-
1史春云.徐州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94-99. 被引量:2
-
2姜德波.论中国统一市场建设中的地区本位[J].中国经济问题,2004(5):52-58. 被引量:8
-
3董逢谷,李文杰.工业行业结构特征的因子分析[J].财经研究,2004,30(11):114-125. 被引量:8
-
4郑少智,陈萍.“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工业结构关系测度研究[J].学术研究,2005(3):40-45. 被引量:8
-
5朱传耿,王振波,仇方道.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1):1-5. 被引量:65
-
6陈文晖,王玉国.论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互动[J].中国工程咨询,2006(5):22-23. 被引量:10
-
7吕政.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J].开发研究,2007(1):1-5. 被引量:24
-
8徐晓鹰,曹灵芝,王翠玲.山东省工业发展的区域特征[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6):19-24. 被引量:3
-
9[9]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都市圈规划--徐州都市圈规划(2002-2020)[EB/OL].[2006-11-15].http://www.jsup.net/projects/qu/xz.htm.
-
10[7]主城区二网一站规划出台[N].都市晨报.2005-1-27.
引证文献5
-
1房吉,沈正平,简晓彬.我国东部地带的区域经济差距及其和谐发展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55-59. 被引量:2
-
2徐敏.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三大因素分析[J].前沿,2007(8):28-32. 被引量:1
-
3顾晓波,安宇.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76-80. 被引量:1
-
4李磊.“淮海经济区”四省工业结构关系测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3):102-103.
-
5江行舟,段东,张国桥.连云港建设沿海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3):36-4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5
-
1刘咏梅.淮海经济区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4):34-37.
-
2薛为昶.连云港积极呼应“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2):82-84.
-
3夏永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徐州市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市场周刊,2015,0(12):48-50. 被引量:3
-
4赵林凤.淮北市经济发展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2X):45-46.
-
5许思文,房吉.新时期实现连云港全面跨越发展的战略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07,0(9):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