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在民族声乐范畴内的共性与个性
出处
《戏文》
2006年第1期78-78,共1页
-
1路文明.一种新乐器的诞生——丁笛研制综论[J].艺术教育,2004(4):22-23. 被引量:1
-
2张一霞.唱论[J].中国音乐教育,2003(8):41-41.
-
3黄春燕.燕南芝庵及其《唱论》对古代戏曲声乐理论的影响[J].兰台世界(下旬),2013(9):107-108.
-
4杨坤.燕南芝庵《唱论》部分论述之我见[J].戏剧之家,2015(17):91-92.
-
5张哲俊.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的情感关系[J].音乐研究,2002(4):35-42. 被引量:2
-
6崔保亚.浅论燕南芝庵《唱论》对当今声乐学习的指导意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S1):134-135.
-
7“花开扶桑 京华风雅”王根生绘画展在京开幕[J].收藏投资导刊,2016(11):11-11.
-
8周凯迪,李城.简析《唱论》对民族声乐学习的借鉴意义[J].音乐时空,2016,0(9):49-50.
-
9冯立兴.简论宋元时期声乐艺术基本形式[J].北方音乐,2015,35(3).
-
10张燕.《唱论》歌唱方法与技巧及其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借鉴意义[J].科技视界,2012(23):147-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