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1-32,42,共3页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参考文献7
-
1丹纳.《艺术哲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
2朱汉民.《岳麓书院的历史与传统》[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
3汤林森 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68页.
-
4戴维·莫利与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
5田中阳.《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M].岳麓书社,2000年版..
-
6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
7约翰·菲斯克 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2页.
共引文献68
-
1裴蕾.播音员主持人语感的特殊性[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3):129-131. 被引量:2
-
2于炳贵,郝良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J].哲学研究,2002(7):10-16. 被引量:23
-
3张其学.媒介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当代形态[J].南京社会科学,2004(10):21-24. 被引量:14
-
4鞠惠冰,赵元蔚.后殖民语境与广告的“全球化”/“本土化”叙事[J].民族艺术,2004(3):45-50.
-
5陆晔.解读《达拉斯》:文化帝国主义的尴尬[J].新闻记者,2004(11):11-13. 被引量:6
-
6黄力之.文化帝国主义与价值冲突[J].哲学研究,2004(9):25-29. 被引量:6
-
7郭怡.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教育思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4(9):60-61. 被引量:4
-
8黄力之.《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时期的现代性文化批判[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5):18-26. 被引量:9
-
9王钦峰.论处于全球化外围的文学与文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2(1):122-125. 被引量:12
-
10李运抟.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前行与摇摆[J].当代文坛,2005(1):3-8.
同被引文献50
-
1周尚意.英美文化研究与新文化地理学[J].地理学报,2004,59(z1):162-166. 被引量:90
-
2魏文彬.湖湘文化与湖南电视的文化根源[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07(3):5-7. 被引量:2
-
3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1):161-176. 被引量:260
-
4任孟山.媒体人加速离职与新闻专业主义隐忧[J].青年记者,2015,0(4):18-19. 被引量:10
-
5林娟娟.反观湖南电视现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12):25-28. 被引量:4
-
6谢晓明,金鑫.央视栏目名的用字用语情况考察[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5):43-46. 被引量:7
-
7黄昌勇,刘兆明.上海与湖南电视产业创新模式对标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6):59-63. 被引量:2
-
8段鹏.电视媒介品牌的形象塑造策略[J].中国记者,2007(5):81-82. 被引量:4
-
9魏文彬.湖湘文化与电视湘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7):78-79. 被引量:6
-
10陈望遒.《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引证文献8
-
1彭巧燕.湖南电视栏目命名的创新与规范[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7):75-76. 被引量:3
-
2贡贵训.湖南电视台栏目名称的语言学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0(9):21-21. 被引量:1
-
3贡贵训,于皓.湖南电视台栏目名称的修辞特色[J].新闻爱好者,2010(10):119-119. 被引量:1
-
4左广文.由湖南卫视看电视媒体的品牌塑造[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3):16-17.
-
5田元,冯应谦.恋“湘”情结:媒体融合时代湖南电视生产者的空间迁徙与社群依附[J].新闻记者,2021(6):3-14. 被引量:2
-
6吴果中,龙清霖.娱乐话语与主流话语的“接合”——“青春中国”语境下湖南卫视新综艺的意指实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4):108-115. 被引量:3
-
7李小川.湖南影视译介与湖湘文化走出去[J].明日风尚,2017(9):351-353.
-
8王琼,周玲,范林.湖南卫视生产场域的文化解读:生产者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评论辑刊,2013(1):189-195.
二级引证文献9
-
1彭巧燕.论《体坛周报》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J].作家,2007,0(14):100-100. 被引量:1
-
2信倩倩.从语言学角度看当代电视综艺节目的命名[J].学理论,2013(18):202-203. 被引量:2
-
3龚晟,顾晓玉.电视栏目命名的现状及规范化[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5(11):158-160.
-
4《国际新闻界》传播学年度综述课题组.2021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44(1):22-43. 被引量:4
-
5意如贵.文化盛景、记忆镶嵌与跨场联动——评2023年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J].当代电视,2023(3):40-43.
-
6耿蕊,皮景婷.非遗短视频仪式传播的表征及思考[J].当代传播,2023(6):108-112. 被引量:10
-
7杨冰玉.跨媒介视角下新主流影片的“青春化”身份建构[J].美与时代(美学)(下),2024(3):122-125.
-
8徐雄雄.中国电视媒体融合研究:其时·其人·其学[J].新闻论坛,2024,38(3):21-25.
-
9何龙滔.湖南电视台栏目名称的语言学研究[J].新闻传播,2014,0(7X):80-80.
-
1刘国强.湖南电视现象的文化解释[J].新闻知识,2006(3):13-17. 被引量:1
-
2糜晓文,蔡楠楠.民生新闻崛起的原因浅探——以《南京零距离》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0(5X):203-203.
-
3冯雪龙.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字幕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8(4):66-67. 被引量:2
-
4方李莉.谁拥有文化解释的权力?[J].艺术评论,2005(8):4-9. 被引量:8
-
5张春良.我们擦亮火柴[J].科学新闻,2002,0(1):8-8.
-
6唐敏敏.新兴视频网站的崛起原因及发展路径[J].数字传媒研究,2016,33(7):14-17.
-
7孟志军,李晓峰.精彩背后——《中国国家地理》崛起原因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1):19-22. 被引量:2
-
8甄珍.“此在故彼在”[J].中国企业家,1999,35(11):74-75.
-
9宋晶.谈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发展——以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为例[J].艺海,2009(5):82-83.
-
10新闻阅评员.强化社会责任 审慎处理自杀新闻事件[J].新闻天地(上半月刊),2006(5):4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