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庄子对隐士思想的传承和递进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隐逸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是农耕文明政治结构和权力斗争发展过程中的派生物。道家正是汲取了隐士思想的丰富营养才得以产生、成长起来的。庄子,对隐士思想起到了传承和递进的作用,是隐士思想的立论者和完整阐述者。
作者
王国胜
机构地区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5-138,共4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隐士思想
庄子
传承
递进
分类号
B2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4
1
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释(上) [M].中华书局,1983..
2
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释(中) [M].中华书局,1983..
3
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释(下) [M].中华书局,1983..
4
王国胜.
理想的幻灭与无奈的悲鸣——试论庄子人生哲学的嬗变[J]
.理论探索,2005(3):26-29.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1
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上、中、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共引文献
5
1
王国胜.
道家视野中的理想人格及其践行之道[J]
.长白学刊,2006(3):68-70.
被引量:2
2
李莉.
试论庄子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建构[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111-113.
被引量:2
3
钟文龙.
无情世界的心境——浅议庄子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43-46.
4
葛长龙.
庄子思想的人学意蕴[J]
.理论探索,2010(1):42-44.
被引量:4
5
乌双.
庄子的人生理论及精神的历史影响与现代价值[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1(3):17-1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9
1
谢天杰.
论隐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立人格和历史命运[J]
.社会科学,1997(6):55-57.
被引量:2
2
章尚正.
山水诗与隐士文化[J]
.江淮论坛,1994(5):96-103.
被引量:3
3
梅斌.
隐士:我国古代士大夫中的一个群体[J]
.广西社会科学,2005(8):95-96.
被引量:3
4
王朝源.
孟浩然壮逸诗简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1):92-94.
被引量:1
5
王国胜.
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
.理论探索,2006(1):20-22.
被引量:9
6
苏琪.
古代隐士人格对现代艺术精神的启示[J]
.齐鲁学刊,2006(2):75-79.
被引量:2
7
王国胜.
隐士和隐逸文化初探[J]
.晋阳学刊,2006(3):66-68.
被引量:11
8
李生龙.
孔子“游于艺”思想阐微[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5(4):43-46.
被引量:11
9
叶青.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层面与演进──以类型学理论析中国园林发展史[J]
.南方建筑,1996(4):63-65.
被引量:3
10
李书有,孙叔平.中国哲学家论点汇编·先秦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引证文献
6
1
高二坡.
论“逸”范畴的发展流变及对中国士人精神之影响[J]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13-117.
被引量:1
2
田芳园.
庄子的“隐世”思想与苏州园林文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3-24.
被引量:2
3
张梁.
帝王之师的隐士品格——《史记》中的张良形象解读[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9):142-144.
被引量:1
4
李红艳.
从魏晋隐士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6-14.
被引量:2
5
王国胜.
论道家思想的人本主义维度[J]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2):54-57.
被引量:3
6
韦正春.
孔、庄隐逸文化论[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3-86.
二级引证文献
9
1
满棠,李勇.
从苏州园林借鉴做现代城市建设[J]
.山西建筑,2009,35(31):346-347.
2
王国胜.
魏晋《庄子》诠释探析[J]
.黑河学刊,2013(6):43-44.
3
周斌.
新时期以来中国古代文论“逸”范畴研究述评[J]
.柳州师专学报,2013,28(4):35-39.
4
江毅.
浅论道家伦理价值观中合理因素的现实意义[J]
.皖西学院学报,2014,30(3):23-27.
5
吴攀文,虞定海.
隐喻学视角下“功夫熊猫”符号的中国化生产[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5):74-78.
被引量:4
6
孙梦玥.
苏州园林造景的形成及其文化内涵[J]
.建筑与文化,2017(10):149-150.
7
陈明.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与道家教育观的共通之处[J]
.现代大学教育,2018,0(5):8-12.
被引量:2
8
郭婉玉.
中学语文教科书《史记》研究概述[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36(3):33-40.
9
CHENG Xin.
Impact of Hermit Culture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on Location Aesthetics of Villa[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2015,7(5):59-60.
1
张瑞.
折中·齐物·至逍遥——庄子隐士思想探析[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3(3):40-42.
2
任俊华.
仁与易[J]
.湖湘论坛,1999,12(6):40-42.
3
微语录[J]
.中关村,2014(3):99-99.
4
田芳园.
庄子的“隐世”思想与苏州园林文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3-24.
被引量:2
5
书评[J]
.企业家天地,2009(12):92-92.
6
艾光明.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倾向[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2):7-10.
7
张学军.
重读两个“自然人化”——对李泽厚美学思想的理解[J]
.科学咨询,2006(08S):26-27.
8
王国胜.
隐士和隐逸文化初探[J]
.晋阳学刊,2006(3):66-68.
被引量:11
9
张佳.
论《庄子》中的隐士形象[J]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4):34-36.
10
赵士孝,刘怀惠.
戴震和程朱理学在理气观上的对峙[J]
.黄山学院学报,1998,0(2):87-94.
江西社会科学
2006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