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2S期47-47,共1页
Journalism Lover
共引文献36
-
1裴静.我国幼儿“双性化”教育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8(4):83-85. 被引量:1
-
2吴彦文.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71-72. 被引量:5
-
3张丽玲.两难问题儿童对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4):25-29. 被引量:10
-
4缪周芬.女性性别角色的发展[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2(3):13-16. 被引量:5
-
5张丽玲,李凤来,李幼穗.自然情景下儿童两难对策与价值取向的实验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31-232.
-
6张野,杨丽珠.我国3~6岁儿童个性类型及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4):893-896. 被引量:10
-
7林树.对广告信息加工的性别差异[J].心理学报,2005,37(5):694-701. 被引量:14
-
8张莉,冯江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34-436. 被引量:28
-
9田学岭.高校师范学生性度取向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54-755. 被引量:1
-
10荆建华.教育中性别平等的理性诉求与中小学教材中性别不平等的现实困惑——兼论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6):43-4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2
-
1卜卫.大众传媒与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J].青年研究,1997(2):26-33. 被引量:27
-
2王学.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J].现代大学教育,2004,20(4):86-88. 被引量:50
-
3史静寰.教材中的性别问题研究——“对幼儿园、中、小学及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研究”项目的设计与运作[J].妇女研究论丛,2001(1):32-35. 被引量:21
-
4刘宗粤.性别社会化差异研究述评[J].社会,2001,21(7):10-12. 被引量:7
-
5魏国英,陈雪飞.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5(1):29-36. 被引量:38
-
6李正中,陈盼,刘智.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优化的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3):41-43. 被引量:1
-
7殷明.社会发展与中学生的双性化性度取向[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3):91-93. 被引量:1
-
8方刚.当代西方男性气质理论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4):67-72. 被引量:82
-
9华桦.论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13-15. 被引量:16
-
10[美]Clair A.Etaugh Judith S.Briages/著.苏彦捷等/译.欧美心理学译丛: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0.
二级引证文献4
-
1任军.对奥运女子拳击、女子举重正负效应的辨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1):180-181.
-
2张萍,王岗.生态移民区用户阅读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宁夏闽宁镇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0(4):66-70.
-
3严孟娟,陈曼婷,刘宇.留守儿童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2(2):123-128.
-
4董露露,陈亮.身体活动对“性别角色”的作用:文献证据及实践启示[J].福建体育科技,2022,41(6):11-16. 被引量:1
-
1陈新民.电视岂能忽视文化[J].声屏世界,1998,0(2):35-35.
-
2叶晶晶.对图书馆如何开展儿童绘本阅读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4(2S):102-103. 被引量:4
-
3畅销书推荐[J].四川省情,2009(7):54-54.
-
4陈玉茹.浅谈电视新闻的叙事[J].当代电视,2010(4):40-41. 被引量:2
-
5保红.提升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J].记者摇篮,2005(3):27-27.
-
6宋洋.把镜头对准生活[J].新闻传播,2014(1):233-233.
-
7徐传达.儿童性侵报道的框架研究[J].新闻世界,2014(9):192-194. 被引量:1
-
8刘进宝.敦煌遗书与历史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1992(4):96-101.
-
9朱琳.多元媒介环境下的儿童性教育传播[J].东南传播,2013(7):4-6. 被引量:4
-
10宓浩.知识、知识材料和知识交流——图书馆情报学引论(纲要)之一[J].图书馆学研究,1983(6):28-35. 被引量: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