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74,共12页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参考文献10
-
1朱云影.《中国史学对于日韩越的影响》.《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杜维运·黄进兴编)(二),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5-1064页.
-
2李润和.《中韩近代史学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章.
-
3Charles S, Gardner: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y, Cambridge, 1938.
-
4内藤虎次郎.《支那史学史》,光明社,1949年版.
-
5高国抗著,吴相勋译.《中国史学史》上·下(原题: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草光(意译)1998年版.
-
6刘节著,辛太甲译.《中国史学史讲义》(原题:中国史学史稿),新书苑,2000年版.
-
7Burion Watson著,朴惠淑译.《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一路社(意译),1995年版.
-
8贝冡茂树著,李东爀译.《史记》.一角书林,2002年版.
-
9徐兴海主编.《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论著专题索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481页.
-
10李成珪编译.《史记-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汉城大学校出版部,1997年版.
同被引文献32
-
1小松谦,金文京,黄仕忠.试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性质[J].文化遗产,2008(2):1-10. 被引量:22
-
2李润和.王夫之史论的哲学基础和现实认识[J].东岳论丛,1998,19(6):74-80. 被引量:1
-
3李钟虎.阳明学与许筠的文学思想[J].东岳论丛,1997,18(2):83-87. 被引量:4
-
4朴钟学.论李贽“童心说”在其文艺思想中的作用与意义[J].中国文学研究,1998(3):18-23. 被引量:3
-
5田廷柱.朝鲜、韩国古代史学略述[J].史学史研究,1998(3):65-70. 被引量:5
-
6谢俊美.韩国中国学和闵斗基的中国史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8(5):82-82. 被引量:2
-
7裴京汉.韩国的中国现代史研究现状与前景[J].近代史研究,1996(4):238-242. 被引量:3
-
8尹美英.明清及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酝酿[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9(1):66-68. 被引量:1
-
9今道友信,顾肃.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对立与融合——比较文化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8-11. 被引量:1
-
10朴钟学.袁宏道“从胸臆流出”美学观小考[J].中国文学研究,2001(3):37-40. 被引量:2
-
1刘越.一件罕见“宋官”的拍场往事[J].收藏,2016,0(12):134-135.
-
2张光宇.论李基白的韩国史学史认识——以《韩国史学史论》为中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632-635.
-
3李洪甫.韩国的岩画及其研究[J].考古,1995(8):719-723. 被引量:2
-
4高西省.关于商周钟一些问题的探讨[J].文物,1996(1):41-46. 被引量:4
-
5韩国上古史研究中的方法论争论[J].当代韩国,1994(4):55-55.
-
6巩日国.《管子》版本述略[J].管子学刊,2002(3):11-19. 被引量:12
-
7安丰柱.浅议三纲五常[J].科教探索,2008(8):93-94.
-
8黄岭峻.1942~1945年国共关系述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2(2):110-113. 被引量:3
-
9张得水.史前玉礼器的起源与发展[J].东南文化,2000(11):93-99. 被引量:6
-
10梁滨久.续志大事记的位置[J].广西地方志,1998,0(6):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