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意义和科学真理——对科学理论构成问题的胡塞尔现象学研究
被引量:1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23,共7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参考文献5
-
1蒯因.《经验论的两个教条》[A].江天骥等译.《从逻辑的观点看》[C].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
2蒯因.《语词和对象》,陈启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87~290页,第283~287页.
-
3胡塞尔 兰德格雷贝编 邓晓芒 张廷国译.《经验与判断》[M].三联书店,1999年..
-
4胡塞尔.《逻辑研究(第1卷)》,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第222页.
-
5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2)》,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第68~70页.
共引文献22
-
1陈晓平.先验偶然命题与后验必然命题——兼评蒯因和克里普克的意义和命名理论[J].哲学研究,2001(2):59-65. 被引量:9
-
2邓晓芒.康德先验逻辑对形式逻辑的奠基[J].江苏社会科学,2004(6):1-6. 被引量:15
-
3张廷国.重建“自然的形而上学”——试论现象学的自然观[J].哲学研究,2002(10):49-56.
-
4胡志强.关于不完全确定论题[J].哲学研究,2005(4):87-91. 被引量:1
-
5王恒.解读列维纳斯的《意向性与感性》[J].哲学研究,2005(10):58-64. 被引量:10
-
6柯华庆.科斯命题的澄清[J].社会科学战线,2006(1):86-92. 被引量:4
-
7张昌盛.意识、经验和世界——康德和胡塞尔论人类经验的限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1):50-56. 被引量:2
-
8唐杰.逻辑范畴被还原之后的现象学描述[J].浙江学刊,2006(2):70-74.
-
9阎孟伟.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与现象学运动[J].哲学研究,2006(6):20-26. 被引量:5
-
10李大强.分析悖论的分析[J].哲学研究,2006(6):67-73. 被引量:3
-
1王霞.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理论渊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1):31-32. 被引量:2
-
2尚荣,吕昂.论儒佛对“生生”的不同理解[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5):21-25. 被引量:3
-
3何嘉昆.“人整体生活的善”引发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4):98-99.
-
4黄颂杰.论柏拉图的辩证法[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3-10. 被引量:4
-
5彭伟锋.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9):81-84.
-
6高予远.自由、规范与儒学的发展方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19-23. 被引量:2
-
7闫卫民.与弗雷德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J].学前教育(幼教版),2014(6):52-53.
-
8潇雨.民间社会与台湾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1990(7):157-160.
-
9乔万尼.卡雷利,李建群.历史的时间与历史之外的时间:作为理论对象的西斯廷礼拜堂[J].世界美术,2010(3):100-105. 被引量:1
-
10邓文涛.牟宗三论儒家道德形上学的伦理精神[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2):66-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