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悲风劲吹与好风如水——一个古典意象的两种生存解读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风作为一种客观物象被文人有目的地选择,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寄寓其中者主要是在汉代以后。“悲风”现象如此普遍地进入文学的世界,至少是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社会历史状况;二是先秦以来所积淀的“以悲为美”的审美文化心理。悲哀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但在这个底色之上,中国文化同时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中国文化兼备的这两种精神,促成了中国文人理想人格的建构。理性的快乐可以化解外感之悲,于是“好风”便以其活跃的生命向世人发出了诗意的微笑。
作者 丁国强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85,209,共5页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勒内·韦勒克.《文艺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 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 3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626页.
  • 4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见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96页.
  • 5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 6班固.《汉书·艺文志》,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760页.
  • 7孔颖达.《毛诗正义》,见《四库家藏丛书·毛诗正义》,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 8曹丕.《与吴质书》,见《四库家藏丛书·三曹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 9曹丕.《善哉行》,见《四库家藏丛书·三曹集》,第103页.
  • 10嵇康.《琴赋一首并序》,见《四库家藏丛书·嵇康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共引文献22

同被引文献12

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