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共5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4
-
1龚育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访谈录)》.《人民日报》,2005年4月4日.
-
2.《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2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6页.
-
3《胡乔木回忆毛泽东》:谈话录第一篇(1990年2月19日),1994年,人民出版社
-
4.《毛泽东选集》[M].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815、869页.
共引文献92
-
1李建华.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决策原则[J].求实,2001(12):7-9.
-
2韩泰华.论“全苏一大”的召开与临时中央政府的历史地位[J].中共党史研究,2001(6):24-28. 被引量:2
-
3胡云腾,赖早兴.论邓小平同志的刑事法律思想[J].人民司法,2004(11):7-11.
-
4周念忠.毛泽东廉政思想的再认识[J].探索,2001(1):31-33.
-
5宋金寿.克服边区财政困难中的一场争论[J].中共党史研究,2004(4):59-65. 被引量:3
-
6关雪凌.论俄罗斯经济危机的政治因素[J].东欧中亚研究,2002(2):32-40. 被引量:5
-
7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J].抗日战争研究,2001(3):15-34. 被引量:29
-
8苏灿,付庆一,夏荣生,顾贵鹏,骆化明.论地方党委决策能力建设[J].理论与改革,2005(1):42-45.
-
9崔业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回顾与思考——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而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4):124-127.
-
10刘一民.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的经营管理[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5):76-77.
同被引文献134
-
1卢毅.新启蒙运动与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形成[J].长白学刊,2008(1):126-130. 被引量:7
-
2林默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重诠释视界[J].东南学术,2004(S1):46-48. 被引量:2
-
3姚纪纲.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行程和发展趋势[J].晋阳学刊,2001(3):4-8. 被引量:2
-
4郁振华.范例、规则和默会认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4):47-54. 被引量:14
-
5白贺林,苑兰娥,刘明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质疑[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57-59. 被引量:7
-
6陶德麟,汪信砚.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1(1):3-13. 被引量:5
-
7胡乔木.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纪念建党70周年作[J].中共党史研究,1991(4):4-16. 被引量:3
-
8蔡林慧.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之缘由探析[J].唯实,2003(1):16-19. 被引量:3
-
9叶险明.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1(2):3-10. 被引量:29
-
10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5(5):5-9. 被引量:5
引证文献13
-
1张文宇.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阶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8):12-15.
-
2姚宏志.建国后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和经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136-141. 被引量:9
-
3周全华.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手段[J].红广角,2013(4):39-44.
-
4李建勇.关于“相结合”若干问题的辨正[J].求实,2007(6):4-7. 被引量:1
-
5田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辨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4):18-21. 被引量:1
-
6吴苑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问题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27-31. 被引量:2
-
7汪信砚.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81-90. 被引量:47
-
8封来贵.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视角的转变和研究重心的跃迁[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28(2):1-5. 被引量:2
-
9王刚.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语境动因[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2):46-53. 被引量:4
-
10王刚.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内外语境[J].思想理论教育,2010(9):50-56.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69
-
1王秀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述评[J].理论视野,2014(4):27-31. 被引量:3
-
2陆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的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辨析[J].学术论坛,2009,32(1):73-76. 被引量:6
-
3杨竞业.新范式·新路向·新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倾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9(1):33-37. 被引量:2
-
4赵志浩.200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新动向综述[J].大连干部学刊,2009,25(3):37-40.
-
5赵志浩.200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2):18-24. 被引量:3
-
6张正光,何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49-2009):两个“30年”的比较与启示[J].理论导刊,2009(4):7-10. 被引量:7
-
7孙进.近年来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的研究概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5):79-84. 被引量:1
-
8姜喜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范式”问题[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10(5):14-21. 被引量:8
-
9杨谦,牛得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范畴体系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00-106. 被引量:7
-
10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研究现状及述评[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13-18. 被引量:3
-
1Д·乌格里诺维奇,柳雪峰(译),无逸(校).非宗教信仰与宗教信仰[J].世界宗教文化,1986(1):22-27.
-
2陈光洁.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发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4,0(6):14-16.
-
3孙文静.大信行于天下——“信”观念的伦理实践价值[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4):74-76.
-
4董兴民.康德道德律的实践价值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5):188-190.
-
5曹宇,韩焕英.试论“为人民服务”的哲学基础[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1998,32(3):17-22.
-
6朱瑛,刘明洁.论马克思主义集体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4):21-25.
-
7坚毅.“一分为三”同样属于唯物辩证法——与朱宝信同志再商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3):34-38.
-
8刘福森.价值、主体性与历史唯物主义[J].哲学研究,1993(5):44-50. 被引量:5
-
9黄有治.肯为主付出[J].天风,2005(9):2-3.
-
10陈定宏.论“天人合一”观及其当代价值[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5):45-4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