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9-105,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0
-
1广松涉 彭曦 庄倩译.《物象化论的构图》[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
2海德格尔,1999年:《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
-
3赫尔曼,F.W.v.,2001年:《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概念》,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四辑:现象学与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
4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
-
5胡塞尔 李幼蒸译.《纯粹现象学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47页.
-
6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第175页.
-
7拉普,F.,1987年:《技术哲学导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8萨弗兰斯基,吕迪格尔,1999年:《海德格尔—来自德国的大师》,商务印书馆
-
9朱葆伟.关于技术与价值关系的两个问题[J].哲学研究,1995(7):27-36. 被引量:43
-
10Ihde, Don, 1990, Technology and Lifeworld: From Garden to Earth,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共引文献81
-
1李世新.工程伦理学研究的两个进路[J].伦理学研究,2006(6):31-35. 被引量:10
-
2蔡梅娟,栾贻信.生态文化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5):5-9.
-
3巨乃岐.关于技术理性的几点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5):6-12. 被引量:6
-
4张一兵.广松涉:关系存在论与事的世界观[J].哲学动态,2002(8):41-45. 被引量:8
-
5朱葆伟.技术哲学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2001(6):29-32. 被引量:14
-
6舒红跃.技术哲学的两次还原[J].哲学动态,2005(3):50-55. 被引量:8
-
7巨乃岐,邢润川.论技术理性的特征和功能[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76-81. 被引量:9
-
8杨思基.实践关联关系的“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物”——广松涉的“历史唯物主义”之理解[J].哲学研究,2005(3):19-25. 被引量:4
-
9巨乃岐,邢润川.广义技术初探——试论技术的四种基本形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8-12. 被引量:3
-
10费多益.由能知而自知——意识研究的若干问题[J].哲学动态,2005(5):49-5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55
-
1张怡.虚拟实在论[J].哲学研究,2001(6):72-78. 被引量:47
-
2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19(9):13-18. 被引量:302
-
3阴训法,陈凡.论“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7):28-31. 被引量:17
-
4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1(2):17-24. 被引量:131
-
5周昌忠.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变化与中国的跨越式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3):31-36. 被引量:8
-
6何明升,白淑英.论“在线”生存[J].哲学研究,2004(12):69-74. 被引量:12
-
7朱京.论工程的社会性及其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6):44-47. 被引量:21
-
8冯务中.中国文化资源的现代性维度——“文化资源与中国现代性”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5(1):86-88. 被引量:2
-
9杨雄.面对“第五代人”:新的教育与引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2(3):30-32. 被引量:34
-
10舒红跃.技术哲学的两次还原[J].哲学动态,2005(3):50-55. 被引量:8
引证文献12
-
1赵慧臣,张舒予.全球视阈中的教育技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J].电化教育研究,2008,29(9):8-12. 被引量:4
-
2吴兴帜.标识与符号:“物”的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0(1):39-44. 被引量:4
-
3吴兴帜.“物”的人类学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0,21(2):55-59. 被引量:3
-
4王德伟.多学科的工程观[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8-31. 被引量:1
-
5左璜.“技术人造物”的本质回归——论拉图尔对技术本质观的批判与重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6):41-47. 被引量:3
-
6肖娟娟.语言意义的技术性因缘——基于当代的一种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6):40-45.
-
7周丽昀,庞西院.技术现象学视阈下的身体与技术[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4):354-358. 被引量:9
-
8张铭凯,廖婧茜,靳玉乐.技术与教学相遇:历程检视与进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2):28-32. 被引量:9
-
9余丽,郭周卿.雷山县汉族鞭炮生产与族际互动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12(5):135-143.
-
10余丽.雷山汉族传统制陶业调查[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0,18(4):78-82.
二级引证文献35
-
1王航,杨艳飞.麻的社会生命:盘州羊场乡布依族物与人共生关系探究[J].民族艺林,2021(2):52-63. 被引量:1
-
2洪建平.电竞入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争议、利益与影响[J].未来传播,2021,28(3):70-77. 被引量:1
-
3王玥,赵慧臣.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0):19-25. 被引量:8
-
4聂竹明,张舒予,姜淑慧,朱永海.文化共生:技术与学习融合中的范式凸显[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14-18. 被引量:3
-
5王泽,张舒予.关于虚拟现实和视觉文化相关研究如何结合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1(7):46-47.
-
6郑伟斌.龙信仰的具象化:闽南小岞人的渔船与龙崇拜[J].闽台文化研究,2015(1):50-55.
-
7刁江,谢兵.冶金流程工程学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16,21(1):7-9. 被引量:5
-
8李亚.象征符号与标识:占里侗寨传统社会的现代走向[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1):46-52. 被引量:2
-
9闫坤如,刘丹.身体与技术关系研究述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4):1-5. 被引量:6
-
10赵磊.MOOC创新扩散的本质特征及分析框架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8,0(3):45-51. 被引量:11
-
1宋文新.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宗旨:哲学的终结抑或其发展的新方向[J].长白学刊,2002(3):51-54.
-
2舒红跃.面向技术的实事本身[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57-61. 被引量:8
-
3杨得雨.回到直观——现象学与存在论的研究方式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5):17-19.
-
4杨春时.存在的原初确立:缺席现象学与推定存在论[J].哲学动态,2013(12):55-61. 被引量:4
-
5王磊.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看“为人造物”观念[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08(2X):29-30.
-
6张任之.朝向伦理的实事本身--伦理学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术研究,2012(10):43-49. 被引量:1
-
7林德宏.关于社会对技术的必要约束——评技术价值中立论与价值自主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15-19. 被引量:15
-
8包国光.生存论视域下的器具和技术[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6):52-55. 被引量:2
-
9廖亦彩.对为人造物的艺术概念的诠释[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20):200-201.
-
10克劳斯.海尔德.海德格尔通向“实事本身”之路[J].浙江学刊,1999(2):81-90.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