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方言与中国现代文学初论
被引量:
2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普通话写作建构了现代文学的特定语言模式和思维方式,方言作为规范之外的文学话语形式,具备特殊的审美品质,是对汉语写作特定性和普遍性的消解。它从非意识形态的、经验的、生命的角度与世界对话,更强调存在的本真性和个体性。然而随着民族共同语的普及和“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方言可能终将会蜕变为民族“共语”而不是“独语”。
作者
何锡章
王中
机构地区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31,共5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方言
民族共同语
汉语写作
非意识形态
“全球化”
思维方式
语言模式
审美品质
“独语”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178
引证文献
27
二级引证文献
31
参考文献
9
1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第199、200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版.
2
胡适.《<海上花列传>序》.《国语海上花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
刘半农.《读<海上花列传>》.《半农杂文》,第157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
4
张爱玲.《<国语海上花列传>译者识》.《国语海上花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
茅盾.《杂谈方言文学》.静闻.《方言文学运动的新阶段》,《方言文学》,新民主出版社(香港),1949年版.
6
郭沫若.《当前的文艺诸问题》.静闻.《方言文学运动的新阶段》,《方言文学》,新民主出版社(香港),1949年版.
7
郜元宝,葛红兵.
语言、声音、方块字与小说——从莫言、贾平凹、阎连科、李锐等说开去[J]
.大家,2002,0(4):146-151.
被引量:14
8
于坚.《诗歌之舌的硬与软—诗歌研究草案: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类语言向度》.《于坚集卷5·拒绝隐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
卡夫卡.《箴言—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卡夫卡文集3》,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共引文献
24
1
张细珍.
众“声”平等:论莫言的乡土“三籁”[J]
.文化研究,2023(1):345-365.
2
程光炜.
魔幻化、本土化与民间资源——莫言与文学批评[J]
.当代作家评论,2006(6):11-22.
被引量:16
3
许德.
论废名小说情感表现的诗性内涵[J]
.江淮论坛,2007(3):143-147.
4
张叹凤.
追寻川南风物的灵魂——周闻道散文散论[J]
.当代文坛,2007(6):136-137.
5
张叹凤.
抵达更高的富庶与文明——岳非丘长篇报告文学《安民为天》纵论[J]
.当代文坛,2008(2):100-102.
6
邱江宁.
消费文化、文人趣味与文体选择——以《海上花列传》为例分析[J]
.学术月刊,2010,42(2):105-112.
被引量:1
7
罗红昌.
图像与逻各斯——汉字书写对汉语及汉文诗的影响[J]
.当代文坛,2010(3):135-138.
被引量:1
8
姜小卫.
“语言的供奉”:通过语言之途认知自我[J]
.国外文学,2010(2):88-96.
被引量:3
9
丛威,周凤起,康磊.
我国能源发展现状及对“十二五”能源发展的思考[J]
.应用能源技术,2010(9):1-6.
被引量:11
10
石小寒.
论莫言式自信[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9-23.
同被引文献
178
1
韩少功,崔卫平.
关于《马桥词典》的对话[J]
.作家,2000(4):6-11.
被引量:37
2
孙鸿亮.
先秦“瞽矇文化”与陕北说书[J]
.社科纵横,2008,23(8):90-91.
被引量:7
3
叶梅.
五月飞蛾[J]
.山花,2002(8):4-22.
被引量:4
4
李如龙.
闽粤方言的不同文化特征[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6):4-10.
被引量:10
5
曲彦斌.
略论语言与民俗的双向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78-82.
被引量:6
6
许嘉璐.
新时期说老话题:继续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J]
.求是,1995(18):38-42.
被引量:9
7
陈思和.
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J]
.文艺争鸣,1994(1):53-61.
被引量:112
8
王蒙.
读八三年一些短篇小说随想[J]
.文艺研究,1984(3):42-47.
被引量:9
9
赵园.
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J]
.文学评论,1982(2):35-50.
被引量:46
10
樊星.
“苏味小说”之韵——陆文夫、范小青比较论[J]
.当代作家评论,1993(2):109-115.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27
1
张斌.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后殖民视野中的方言电视剧[J]
.唐都学刊,2010,26(2):50-56.
2
齐童巍.
客家方言与童年记忆、乡土叙事[J]
.儿童文学选刊,2012(1):57-59.
3
苏状.
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J]
.学术月刊,2007,39(3):150-156.
被引量:1
4
王小平.
“俗文化”的生产与抵抗政治——以方言叙事为例[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23(5):5-7.
被引量:1
5
王劲.
关中方言漫谈[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3(3):50-52.
被引量:1
6
田文兵.
建构与颠覆:老舍与王朔创作中的“京味”比较[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66-71.
被引量:2
7
李新兴,王欢.
汉语方言的现状及其作用[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2):96-97.
8
杜李.
民间话语视野下的鄂西民族文学[J]
.民族文学,2011(8):112-118.
9
刘新征.
贾平凹小说语言修辞特色[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5):37-39.
被引量:2
10
何彪.
浅议绍兴方言的现状及其发展[J]
.考试周刊,2009(20):34-35.
二级引证文献
31
1
张自儒.
贾平凹小说语言修辞艺术[J]
.芒种,2012(6):39-40.
2
王泉珍.
从一种地方小吃谈方言用字[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6).
3
卫兴华,孙咏梅.
2006年理论经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J]
.经济学动态,2007(3):21-29.
被引量:4
4
张莉.
尤凤伟小说中牟平方言的运用[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2(12):32-34.
5
赵婷婷.
底层书写的可能与尴尬——浅论《妇女闲聊录》的文体创新[J]
.文教资料,2015(1):7-8.
被引量:1
6
姚亦登.
民族方言在民族文学中的应用拓展研究——基于语言保护视角[J]
.贵州民族研究,2015,36(4):179-182.
7
张玉,吴晓棠.
莫言小说中高密方言的延续性特点及其独特魅力——以《檀香刑》和《蛙》为例[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8):130-132.
被引量:1
8
白璐.
解放区经济建设中的新农民英雄形象——评欧阳山的长篇小说《高干大》[J]
.党政干部学刊,2016(6):77-80.
9
丁怡琴,王启俊.
论张爱玲小说中合肥方言的运用[J]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6,33(3):6-9.
10
黎晓华.
激情—矛盾—理性——贾平凹小说创作三境界[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8(2):115-117.
1
阮炜.
特里林:非意识形态的想象[J]
.欧美文学论丛,2004(1):354-376.
被引量:1
2
何云波.
当神圣已成往事——世纪之交“钢铁热”之反思[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131-134.
3
李敏红.
《何典》方言词语修辞艺术[J]
.修辞学习,2000(4):37-38.
被引量:2
4
张清民.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主潮[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1):47-53.
5
刘志华.
白话之美的发现与五四新文学运动[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5):113-120.
6
苏景斌.
《白鹿原》语言学探微[J]
.唐都学刊,1996,12(1):76-78.
被引量:1
7
宁鹏飞.
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论争的梳理与浅析[J]
.才智,2009,0(12):62-62.
8
陈涌.
毛泽东与文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J]
.文学评论,1992(3):4-20.
被引量:1
9
张中宇.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现代汉诗的探索及其必然性[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1):60-63.
被引量:2
10
边平恕,金菊爱.
对马恩有关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理论的再认识——兼与董学文的有关观点商榷[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15(4):64-70.
文学评论
200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