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9-192,共4页
Literary Review
同被引文献55
-
1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J].文学评论,1998(4):77-84. 被引量:47
-
2王富仁,罗钢.前期创造社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J].文学评论,1984(2):49-62. 被引量:9
-
3王富仁.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文化研究,1995(1):19-29. 被引量:2
-
4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1993(3):5-20. 被引量:261
-
5王富仁.审美追求的瞀乱与失措——二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J].北京社会科学,1988(3):98-110. 被引量:8
-
6王富仁,罗钢.郭沫若早期的美学观和西方浪漫主义美学[J].中国社会科学,1984(3):169-187. 被引量:7
-
7陈方竞.“以鲁视郭”心态批判——从郭沫若“薄海民”特征说开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30(2):26-31. 被引量:4
-
8王富仁.对全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89(3):21-34. 被引量:13
-
9王富仁.创造社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39(6):61-63. 被引量:1
-
10张桃洲.新诗传统:作为一种话语储备[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4):15-16.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5
-
1崔云伟,刘增人.2011年鲁迅作品研究中的几个亮点[J].泰山学院学报,2012,34(4):83-90. 被引量:1
-
2鲁春梅,迟伟红.鲁迅晚期杂文底层立场及向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33-136.
-
3崔云伟,刘增人.2011年鲁迅研究综述[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2(6):60-76. 被引量:1
-
4陈婉莉.新诗的方言化问题浅析[J].北方文学(下),2012(12):121-122.
-
5王昌忠.数字媒介时代新诗公众认知及其对新诗发展影响研究综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2(4):90-96.
-
1王玮.艾米莉·狄金森空间化的诗歌形式创造[J].国外文学,2016(3):103-110. 被引量:4
-
2王萍,王冬伟,韩俊玲.浅谈《简·爱》中的女性主义[J].作家,2008,0(8):109-109. 被引量:2
-
3赵玲.文学创作之目的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6):93-97.
-
4绝对甲甲.是风,不是我[J].岁月(原创),2008,0(2):76-76.
-
5北方.哑巴爱情[J].才智,2005,0(9):48-48.
-
6佚名.男人与女人斗嘴[J].晚报文萃,2011(13):44-44.
-
7方方.培养阅读[J].长江文艺,2004,0(6):1-1.
-
8罗靖.应用写作与文学创作的比较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3):105-106. 被引量:1
-
9王珏.论元杂剧“一本四折”和“一脚主唱”的体制[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6(12):38-39. 被引量:1
-
10王艳霞.论什克洛夫斯基眼中的“形式”[J].长安学刊,2012(1):7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