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作用机制及其协调优化的理论模型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章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互相作用的机制,建立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系统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非线性规划数理关系理论模型;建立了确保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作者
张效莉
王成璋
何伦志
机构地区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出处
《生产力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6-18,共3页
Productivity Research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70363001)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联合资助
关键词
资源系统
环境系统
经济系统
相互作用
分类号
F061.3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52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4
参考文献
1
1
曹和平.信用[A].刘伟.信用--市场经济下的道德秩序[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0.
共引文献
3
1
王琴梅.
转型期信用的供求分析[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5):16-20.
2
王琴梅.
转型期信用机制断裂及再造设计[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1):102-106.
被引量:5
3
王琴梅,何炼成.
转型期机制断裂:我国信用缺失的直接原因[J]
.生产力研究,2005(12):8-9.
同被引文献
52
1
辛岭.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风险保障机制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8,29(S1):32-36.
被引量:3
2
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求是杂志社总编室联合调研组,喻新安.
传统农业大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益探索——河南省工农业协调发展模式的调查[J]
.求是,2009(4):29-31.
被引量:5
3
李崇明,丁烈云.
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4(11):134-139.
被引量:104
4
梁勇,闵庆文,成升魁.
泾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2):148-153.
被引量:8
5
杨维军.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链接途径研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6-12.
被引量:4
6
彭建,蒋依依,李正国,张小飞,李卫锋,岳隽.
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3):304-309.
被引量:121
7
蔡平.
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J]
.齐鲁学刊,2005(4):154-157.
被引量:13
8
乔标,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
.生态学报,2005,25(11):3003-3009.
被引量:334
9
赵云芬.
浅谈中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J]
.商场现代化,2005(10X):48-49.
被引量:2
10
韩峥.
岷山地区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初探[J]
.林业经济,2006(4):75-7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4
1
梁红梅,刘卫东,林育欣.
宁波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91-95.
被引量:16
2
张立中,盖志毅.
中国牧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
.商业研究,2009(12):142-145.
被引量:1
3
张培峰,胡远满,赵明华.
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作用机制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3):6-12.
被引量:7
4
黄明元,谭伟文,邹冬生.
基于农业发展不确定性的经济生态机制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431-436.
二级引证文献
24
1
曹堪宏,梁红梅,刘会平.
杭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
.中国市场,2008(39):84-86.
被引量:6
2
朱宏伟.
广东少数民族地区土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分析[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32-35.
3
梁磊磊,姜志德,王继军,冯生元.
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结构耦合发展模式及耦合效应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0,17(2):70-74.
被引量:4
4
张俊凤,徐梦洁.
城市扩张用地效益评价与耦合关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63-69.
被引量:15
5
赵晓露,高敏华,高军.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91-95.
被引量:26
6
卞鸿雁,任志远.
陕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关系[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24(2):5-9.
被引量:13
7
徐梦洁,张俊凤,陈黎,张笑寒.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扩张的模式、类型与效益[J]
.城市问题,2011(9):14-20.
被引量:7
8
吴金华,李纪伟,梁晶晶.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关系研究——以延安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11,25(8):54-60.
被引量:16
9
王伟娜,宋戈,孙丽娜.
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2):116-120.
被引量:16
10
张小娟,高敏华,郭兴芬.
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25-28.
被引量:10
1
姜丽丽.
我国城市群发展进程中的政府宏观调控驱动效应浅析[J]
.华商,2008(14):5-6.
2
杨晓智.
经济新常态下几个问题的辨析[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30(3):66-70.
被引量:1
3
刘爽.
河南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构优化研究[J]
.现代营销(下),2016(6):192-192.
被引量:2
4
甘健胜.
产业协调发展的多目标规划模型[J]
.管理与效益,1994(3):10-13.
被引量:1
5
李世杰,姚天祥,杨文新.
试论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兰州市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3):32-36.
被引量:19
6
王笑梅.
关于技术经济学研究方向的探讨[J]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0,2(5):58-59.
7
马睿宏.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32(5):67-69.
被引量:1
8
正确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J]
.瞭望,1995(45):2-2.
9
李新安.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换的政策取向及效果研究[J]
.经济经纬,2003,20(1):30-33.
被引量:16
10
吴焕新.
中国区域经济回眸与展望[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21(5):2-7.
被引量:9
生产力研究
2005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