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临床监测心室晚电位的价值与技术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正>Josephson等~[1]从梗塞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动物和患者的心内膜,直接记录到裂碎的延迟电活动,且认为其产生机制可能是一小部分心肌的传导减慢。而慢传导正是折返震动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近年来,一些研究者~[2-4]’采用高分辨信号叠加心电图技术,在实验性MI并发室性心动过速(VI)的动物模型或患者中,从体表记录到 QRS波后有低振幅高频率的多形类波向 ST段延伸,并将此种高频低振幅电位命名为心室晚电位(Ventricle late potential,VLP)。Simson~[5]经心内、外膜标侧研究证实,VLP和裂碎的延迟电活动相符合。
出处 《临床荟萃》 CAS 1996年第5期195-198,共4页 Clinical Focu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共引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