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搞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被引量:3
出处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665-666,共2页
Journal of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College
参考文献3
-
1《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16
-
2张琳.论生态文明观[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2):231-235. 被引量:40
-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27-18
共引文献40
-
1张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05,14(2):110-112. 被引量:11
-
2黄国波.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6):35-36.
-
3徐艳芳.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J].传承,2010(36):44-45. 被引量:2
-
4蒲红宇,赵文,孙谦,刘敏.论我国湖泊水库渔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文明观[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09,25(S1):167-171.
-
5莫敏秋.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肇庆学院学报,2004,25(3):33-36. 被引量:8
-
6胡方霞,牟映雪.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成人德育理念创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72-74. 被引量:2
-
7张爱民.试论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的实践策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1):95-96. 被引量:8
-
8焦金雷.生态文明:现代文明的基本样式[J].焦作大学学报,2006,20(3):1-3. 被引量:1
-
9靳晓玲,李梅.打造新型企业文化 引领企业跨越发展[J].矿业快报,2007,23(8):89-91. 被引量:4
-
10焦金雷.建设生态文明 走向科学发展[J].焦作大学学报,2008,22(1):4-6.
同被引文献22
-
1苏国安,李相佑,赵志川.关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4(9):64-65. 被引量:24
-
2张桂花,赵志川.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教育与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4):62-64. 被引量:2
-
3周苏娥.试论生态危机与生态德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6):49-51. 被引量:8
-
4谢冬娣,岳君.科学构建高校生态教育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7(2):91-92. 被引量:12
-
5黄正福.高校生态教育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2):36-37. 被引量:23
-
6张梦飞,赖章盛.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引导[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10):231-233. 被引量:12
-
7关于做好“十一五”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N]中国环境报,2007(002).
-
8陆荣胜.论生态教育之必然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7).
-
9周传勇,綦玉帅.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性构建[J].世纪桥,2008(5):119-120. 被引量:8
-
10邓晓琳,罗文书.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创新探析——以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工作开展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2):74-77.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0
-
1孔海兰.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 被引量:6
-
2王增芬.关于高职生生态文明观现状的调查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6):42-45. 被引量:1
-
3周新芳.浅谈农村小学生生态素养培养的策略[J].成功,2013(22):125-125. 被引量:1
-
4廖志鹏,袁建四,李文中.高校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责任及其生态化转向[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5):138-140.
-
5邹美蓉,周小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视域下的江西高职发展策略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33):168-169. 被引量:1
-
6袁碧欣,姚林如.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167-169. 被引量:4
-
7张志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科技资讯,2012,10(30):145-145.
-
8李雅静.谈大学生生态文明现状及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辽宁高职学报,2014,16(6):96-98.
-
9王志坚.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与途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8):122-123.
-
10乌日汉,刘巍.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生态文明观初探[J].时代教育,2014,0(23):8-9.
-
1李鱼.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辩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1996,27(4):1-4.
-
2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写在2004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之前[J].安全与健康,2004(05S):1-1.
-
3杨旭,王霞.毕节地区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乌蒙论坛,2006,0(1):23-26.
-
4邢百军.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139-139.
-
5宋平,毛素芝.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2):49-51. 被引量:2
-
6高子良.家庭环境是微型生态文明[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6,0(5):86-86.
-
7张照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9,27(12):69-72. 被引量:3
-
8游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聚焦江苏生态省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2004,21(4):5-7. 被引量:1
-
9秦书生.生态文明的哲学意蕴[J].生态经济,2010,26(12):189-191. 被引量:3
-
10许亦武.树立科学安全观全面提升安全科学管理水平[J].江苏劳动保护,2004(10):1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