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的三轮汽车行业,在过去的岁月里书写了一次次的辉煌,甚至是神话。但毕竟是曾经。如今,原来行业中的一些巨头相继倒毙于成长之路,令人惋惜之余,更让许多人为三轮汽车产业今后的发展而揪心。而随着他们的倒下,一些企业却摘取了财富的橄榄叶,变成了成功者。或许这就是市场经济生存第一的商业哲学--剩者为王。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三轮汽车在经历的二十多个春秋以来,为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促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年产量300多万辆到2005年的165万多辆,从几百家生产企业到重新洗牌后的100多家,从傻大黑粗的外形到现在充满时尚的流线型外观,从小马力到大马力,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到走出国门……这一切都在中国的农机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对于生产企业,曾为三轮汽车市场的火暴而喜悦和自豪过,也为市场的激烈竞争而烦恼和煎熬过,甚至更为行业的发展受到这样那样的因素制约而痛苦和忧虑过。2004年5月1日新交法的实施和随后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加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上市公司飞彩、巨力相继倒下后进入重组的无奈之中,双力也在随后宣告破产,其他企业的产量大幅度下滑,让众多生产企业感受了从未有过的苦楚。2005年,在收拾完2004年的碎片后又折射出些许璀璨,历经波澜后的各方逐渐适应了宏观政策和市场反应的刺激,三轮汽车市场在回归理性后又恢复了平静。2006年,许多三轮汽车生产企业都在为本企业的发展寻找更好的出路和利益点,比如在产品结构的调整方面,有些企业在为进入轻型卡车和中型卡车的生产行列而四处奔波,有些在为产品的更新换代挖空心思。就像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说的:"作为大多数三轮汽车制造企业的传统支柱产品,三轮汽车的发展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对于三轮汽车,我们有着太深的情结,这使得我们在编辑本期报道的时候激情与忧虑并重,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真诚地采访了相关政府的官员和行业的专家以及部分企业的老总,希望能与所有关心和关注三轮汽车产业发展的读者共同探讨一些问题,为三轮汽车产业的发展略尽绵力!
出处
《农机市场》
2006年第3期12-17,共6页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