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超稀植”亩产1000公斤栽培技术
被引量:1
出处
《中国稻米》
1996年第1期17-18,共2页
China Rice
同被引文献8
-
1吴永祥,黄祥熙,陈留根,高德友,陆秀华,于圣筛.水稻肥床旱秧抛植配套技术研究──Ⅰ.肥床旱秧抛植的立苗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1994,22(3):1-2. 被引量:2
-
2温怀楠,朱光,骆伟臣.稻作不同栽培方式高产特性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96,37(1):1-4. 被引量:10
-
3杨惠成.安徽省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改进配套[J].安徽农业,1996(2):3-4. 被引量:1
-
4夏仲炎.水稻壮个体在增产中的特点与利用——兼皖引1、2号高产栽培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85(03).
-
5范忠和,夏仲炎.籼稻产量因子对产量影响的遗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84(01).
-
6凌启鸿,苏祖芳,张洪程,蔡建中,何杰升.水稻品种不同生育类型的叶龄模式[J]中国农业科学,1983(01).
-
7[日]松岛省三 著,秦玉田,缪世才.实用水稻栽培[M]农业出版社,1984.
-
8黄耀祥.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J].作物杂志,1990(4):1-2. 被引量:107
二级引证文献13
-
1吴林兰.机插粳稻不同穴苗数的分蘖和产量性状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3(22):55-56.
-
2王建林,徐正进.插秧量与行距配置对水稻分蘖及穗重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34(6):401-405. 被引量:23
-
3袁奇,于林惠,石世杰,邵建国,丁艳锋.机插秧每穴栽插苗数对水稻分蘖与成穗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0):121-125. 被引量:85
-
4沈钢,夏仲炎,张传海,付为国,刘志超.常规中稻优化栽培研究[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12(2):16-20.
-
5沈钢,任焘,夏仲炎,姚厚军,刘礼明,朱俊国,梅成树.杂交中粳80优121高产特性与途径[J].种子,1998(4):11-13.
-
6刘勇,夏仲炎.协优57的高产性能与途径分析[J].杂交水稻,1998,13(6):17-18. 被引量:2
-
7夏仲炎,谢元璋.水稻群体的个体质量与产量关系分析[J].生物数学学报,1998,13(2):230-233. 被引量:5
-
8刘勇,夏仲炎.水稻分蘖成穗与产量组成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9,27(1):22-26. 被引量:13
-
9乔晶,王强盛,王绍华,刘正辉,郝建华,丁艳锋.机插杂交粳稻基本苗数对分蘖发生与成穗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33(1):6-10. 被引量:23
-
10刘勇,任焘,夏仲炎.水稻分蘖成穗与产量组成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13(3):37-41. 被引量:4
-
1大豆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1998(2):19-19. 被引量:1
-
2杨良金,蔡典明.杂交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1998(8):5-5. 被引量:3
-
3姬立军.水稻“超稀植”亩产1000公斤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1995(5):16-16. 被引量:5
-
4日本超稀植水稻栽培技术[J].通化农业科技,1991(1):1-19.
-
5宗加伟,项忠兰,姜哲,陶成林,陈毓春.超稀植油菜高产施肥技术研究[J].江苏农机与农艺,1999(5):11-11.
-
6插秧机超稀植改装技术推广试验总结[J].垦殖与稻作,1997(4):25-26.
-
7姚金来,沈小明,曹建民,王金根.单季稻超稀植增产效应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00(2):2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