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籍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面对蕴藏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的文化思想,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如何履践,不免令人有“一部十七史,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胡适之先生认为传统的经史研究存在范围太狭窄,注重功力而忽略理解,缺乏参考比较的材料等积弊,故以清代三百年间第一流人才的心思精力,都用在经学的范围内,却只取得了一点点的成果,关键是缺少对古籍的系统整理,又不注重学术成果的积累,两千四百多卷的《清经解》,大多是一堆流水烂帐,没有条理,没有系统,人人从“粤若稽古”、“关关睢鸠”说起,怪不得学者看了要望洋兴叹了。针对清儒治学方法的缺陷,胡适之先生着重提出,必须系统地整理古籍,包括索引式、结帐式和专史式的整理。此后,学界编纂了多种引得、通检、索引、年表等检索工具,部分完成了索引式整理的目标,拜前辈学者之赐,我们享受了检索知识的诸多便利。回顾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不难发现编制索引、目录等检索工具始终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很多传世之作,
出处
《中国索引》
2006年第1期2-9,共8页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of Index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