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流动儿童学业成绩与其家庭教育的关系研究——对北京市四所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人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跟随打工的父母四处漂泊的流动儿童人数急剧上升,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流动儿童最为集中。
作者
周序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中国家庭教育》
2006年第1期51-55,共5页
关键词
流动儿童少年
打工子弟学校
北京市
关系研究
家庭教育
学业成绩
90年代以来
学习能力
生活方式
社会经济
分类号
G522.3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6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4
同被引文献
62
1
陶红梅,许燕,张小方,顾莉莉,洪金侠.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04(9):87-92.
被引量:23
2
段兴华,张星杰,侯再芳.
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及应用[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00-102.
被引量:45
3
孙铃,陈会昌,彭晓明,陈欣银.
儿童早期到中期社交退缩行为的发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19-23.
被引量:16
4
陈怀川.
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不良适应的社会学分析[J]
.兰州学刊,2006(5):163-164.
被引量:27
5
罗跃嘉,黄宇霞,李新影,李雪冰.
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事件相关脑电位系列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05-510.
被引量:75
6
周宗奎,赵冬梅,孙晓军,定险峰.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一项2年纵向研究[J]
.心理学报,2006,38(5):743-750.
被引量:61
7
赵冬梅,周宗奎,刘久军.
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01-107.
被引量:43
8
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J]
.人口研究,2007,31(2):30-40.
被引量:172
9
Mummendey, A. , & Otten, S. (1998). Positive-negative asymmetry in social discrimination.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9 ( 1 ), 107 - 143.
10
Nesdale, D., Rooney, R., &Smith, L. (1997). Migrant ethnic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8 (5), 569.
引证文献
1
1
侯舒艨,袁晓娇,刘杨,蔺秀云,方晓义.
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4):401-411.
被引量:34
二级引证文献
34
1
丁健睿,陈慧林,桂西,任友谊,李国新.
社会支持与散偏远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和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J]
.心理月刊,2024(8):21-24.
2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蔺秀云.
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3):283-291.
被引量:43
3
梁丽婵,边玉芳.
流动儿童的信任知觉与情绪适应的关系及自尊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1):122-125.
被引量:13
4
范李姣,邵景进.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歧视知觉的中介作用[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6):32-36.
被引量:5
5
倪士光,李虹.
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与歧视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1):31-38.
被引量:34
6
王芳,师保国.
歧视知觉、社会支持和自尊对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动态影响[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1):14-19.
被引量:10
7
郝振,崔丽娟.
受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中介机制及自尊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2):137-144.
被引量:24
8
张翔.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14(9):29-32.
被引量:1
9
马向真.
流动儿童自尊、自我意识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3-110.
被引量:5
10
师保国,王芳,刘霞,康义然.
国内流动儿童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
.中国特殊教育,2014(11):68-72.
被引量:26
1
兵团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做法和建议[J]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3(10):28-29.
2
苏娟娟.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
.青春岁月,2014,0(11):177-177.
3
苏州市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教育发展研究,2004,24(5):35-36.
4
姜思哲,朱佳隽,付珊.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初探[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0(18):107-108.
5
编辑手记[J]
.中国教师,2005(5):1-1.
6
王宇红.
对当前我国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探讨[J]
.调研世界,2007(8):18-21.
被引量:3
7
江苏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教科室课题组,吴恒祥.
关于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状况的调查报告[J]
.班主任之友,2003(8):42-45.
被引量:1
8
李壑.
北京市是如何满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需求的[J]
.人民教育,2003(19):24-25.
被引量:3
9
陈红燕.
流动儿童学校管理的当务之急[J]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09,29(2):19-20.
被引量:4
10
唐蓉.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J]
.教育界(综合教育),2016(4):93-93.
中国家庭教育
200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