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9-104,共6页
Studi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同被引文献18
-
1郭英德.论“知人论世”古典范式的现代转型[J].中国文化研究,1998(3):22-28. 被引量:11
-
2陈美林.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专著[J].社会科学辑刊,1993(6):154-155. 被引量:1
-
3顾新华,顾朝林,陈岩.简述“新三论”与“老三论”的关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7,7(2):71-74. 被引量:25
-
4王岳川.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3):23-31. 被引量:74
-
5梅新林.文献·文本·文化研究的融通和创新——世纪之交红学研究的转型与前瞻[J].红楼梦学刊,2000(2):33-44. 被引量:18
-
6陈太胜.走向文化诗学的中国现代诗学[J].文学评论,2001(6):41-45. 被引量:21
-
7张书才.曹雪芹生父新考[J].红楼梦学刊,2008(5):59-76. 被引量:15
-
8谢丽.北京中轴线上的十七座门[J].紫禁城,2005,0(3):100-110. 被引量:3
-
9叶楚炎.权勿用原型为全祖望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4):119-132. 被引量:8
-
10梅新林.《红楼梦》之于当代文化建构的典范意义[J].红楼梦学刊,2018(5):1-8.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9
-
1井玉贵.《儒林外史》艺术形象之生成探微——以人物原型研究的反思为中心[J].文学遗产,2021(6):41-51. 被引量:1
-
2奚沛翀.文学考古学视野下明清小说物质形象考论——以《红楼梦》大观园为例[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1):40-47.
-
3郭禹宏.《曹雪芹与红楼梦》:讲述《红楼梦》的两个世界[J].电视研究,2022(7):65-67.
-
4尚宏利,张思洁,魏志鹏,杨克虎,周文杰.循证数字人文证据整合的基本框架与具体流程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2,34(11):38-47. 被引量:3
-
5刘东方.“通俗的文言”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从茅盾的《红楼梦》语言研究说开去[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23(3):25-40.
-
6于洋.宗族兴学视域下《红楼梦》与清初中期家庭教育[J].明清小说研究,2023(3):140-157.
-
7侯钧才.从戒淫到反讽:《红楼梦》“毒设相思局”故事源流考释[J].红楼梦学刊,2024(2):114-130.
-
8曹立波,张国栋.清代《红楼梦》续书中贾宝玉及其替身形象的空间行迹与心路历程——以京杭大运河为考察视域[J].明清小说研究,2024(2):103-121.
-
9杨依菲.大众红学的“原罪”及“解脱”的可能?——癸酉本《红楼梦》B站流行现象探析[J].关东学刊,2024(4):146-160.
-
1李灵年.建构中国小说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成功尝试 读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J].明清小说研究,2004(2):235-241.
-
2郑铁生.冯其庸先生访谈录[J].曹雪芹研究,2013(1):112-126. 被引量:2
-
3鲁德才.填补空缺的新作(序)[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12(1):26-27.
-
4徐希平,于野.叙事美学的整合与建构——评《梦与醒的匠心——蠡测缕析〈红楼梦〉的写作技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2):470-471.
-
5沈伯俊.《三国》叙事学研究的开拓之作评《三国演义叙事艺术》[J].明清小说研究,2001(2):238-240. 被引量:1
-
6孟彦.第六届中国古代小说文献与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综述[J].明清小说研究,2007(3):316-320. 被引量:1
-
7胡明贵.全国首届叙事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5):141-143.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