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2-240,共19页
Studi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参考文献3
-
1.《左传·昭公二十年》[M].,..
-
2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到掉》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人民出版社,1956.277页.
共引文献69
-
1林晓平.春秋战国时期史官职责与史学传统[J].史学理论研究,2003(1):59-69. 被引量:8
-
2张全民.郑克法律思想初探[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10(6):41-54. 被引量:13
-
3潘世东,邱紫华.“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中的终极理想设定[J].中国文化研究,2000(3):12-16. 被引量:12
-
4白焕然,李翠芳,吴亦玲.罪犯审美价值取向与传统审美价值取向相悖论[J].中国监狱学刊,2005,20(1):79-81.
-
5陈坚.论新时期话剧的现代品格[J].戏剧艺术,2002(6):19-28. 被引量:1
-
6陈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辨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1):98-100. 被引量:1
-
7张光鸿.析“和而不同”在文化全球化中的价值[J].现代哲学,2000(1):97-101.
-
8段红伟.论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思想[J].中州学刊,2005(5):144-146. 被引量:4
-
9许建平.跋大谷文书中四件未经定名的儒家经籍残片[J].敦煌学辑刊,2005(4):8-13. 被引量:1
-
10杨明,吴翠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06(2):21-25. 被引量:17
同被引文献23
-
1陈维昭.“钗黛合一”与“意淫”:主体性的消解[J].红楼梦学刊,1995(2):123-136. 被引量:3
-
2王蒙.钗黛合一新论——兼论文学人物的评析角度[J].上海文学,1992,0(2):73-75. 被引量:2
-
3杨罗生.性灵之真与理性之真的融合——钗、黛和好及其文化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4(4):103-106. 被引量:2
-
4赖振寅.“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J].红楼梦学刊,2005(6):184-203. 被引量:1
-
5赖振寅.“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三)[J].红楼梦学刊,2007(1):84-99. 被引量:4
-
6李英然,孙文莲.钗黛合璧 众美归一——《红楼梦》理想女性的审美构想[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9(5):72-75. 被引量:2
-
7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3.
-
8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M].北京:中华书局,2006.83.
-
9赖振寅.“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四)[J].红楼梦学刊,2007(5):307-325. 被引量:1
-
10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
-
1沈新林.试论《红楼梦》中的“兼美”形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2):130-135. 被引量:2
-
2涂小丽.脂批中的“幻笔”是理解“钗黛合一”的关键所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4):16-19.
-
3赖振寅.“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四)[J].红楼梦学刊,2007(5):307-325. 被引量:1
-
4陈石.《“钗黛合一”新论》[J].红楼梦学刊,1985(4):163-164.
-
5赖振寅.“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J].红楼梦学刊,2005(6):184-203. 被引量:1
-
6程建忠.“钗黛合一”新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2-33. 被引量:2
-
7杨波.也说“钗黛合一”[J].贵州社会科学,2004(1):70-72. 被引量:1
-
8辛欣.“钗黛合一”评议[J].红楼梦学刊,2006(3):321-345. 被引量:8
-
9夏令嘉.万艳同悲 殊途同归——从“钗黛合一”看《红楼梦》的深意哀叹[J].学语文,2008(6):19-20.
-
10陈熙中.“钗黛合一”的是与非[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4):31-3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