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理性与秩序:新月派的文学观及其意义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新月派的文学观一向被视为浪漫主义,这种相沿成习的看法其实并不确切。作为一个较为松散的文学群体,反叛浪漫、抨击感伤才是“新月”之所以成“派”的凝聚点和粘合剂。新月同人一致的文学理想是以理节情、追求秩序与规范,表现出明显的古典主义特征,在激烈变革的现代中国文学中显得格外醒目。新月派的文学观具有向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回归的倾向,同时又契合了世界现代文学放逐抒情趋于客观、克制的发展态势,对当时激进的主流文学起着制衡作用。
作者 白春超
机构地区 河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8-212,共5页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6

  • 1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95页.
  • 2陈玉强.浪漫主义的抉择与嬗变——论徐志摩诗歌创作分期[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0(2):48-52. 被引量:1
  • 3傅东华.《十年来的中国文艺》,《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1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86页.
  • 4董保中.《新月派与现代中国戏剧》,《文学·政治·自由》,台北尔雅出版社,1978年,第100页.
  • 5朱湘.《北海纪游》,《中书集》,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第34、15-16页.
  • 6陈西滢.《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下),《西滢闲话》,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第344页.
  • 7叶公超.《〈新月小说选〉序》,《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253页.
  • 8.《闻一多全集》第12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第275页.
  • 9徐志摩.《杂记(二)》,《徐志摩全集·散文集·丙》,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3年,第6页.
  • 10闻一多.《〈现代英国诗人〉序》,《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1页.

共引文献28

同被引文献15

  • 1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
  • 2《罗隆基致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页.
  • 3徐志摩.《给新月》,展望之编.《想飞》,徐志摩小品精粹.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 4徐志摩.《欧游漫录第一函·给新月》,《晨报副刊》,1925年4月2日.
  • 5梁保中.《新月社、新月派、新月没有了》,陈新编.《港台·海外谈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00-201页.
  • 6方仁念.《新月派评论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页.
  • 7徐志摩.《新月的态度》.许祖华编.《徐志摩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407页.
  • 8梁实秋.《忆(新月)》,葛文胜编.《梁实秋代表作》,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 9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闻一多全集》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 10周晓明.《留学族群视域中的新月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1).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