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区》
2006年第02X期30-31,共2页
Community
同被引文献10
-
1李斌.政治发展的社会新动力:试论中国民间组织兴起的政治发展意义[J].理论与改革,2005(2):19-21. 被引量:25
-
2邓聿文.政府应学会与民间组织“和平共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6):28-29. 被引量:4
-
3刘培峰.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几个问题[J].学海,2005(5):49-57. 被引量:12
-
4赵美英.新社会阶层政治诉求的调查与机制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35-37. 被引量:12
-
5陆明远.利益统合到利益分离——中国社会团体意见表达功能研究[J].长白学刊,2006(4):20-24. 被引量:3
-
6徐露辉,陈国权.社会转型过程中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J].社会科学战线,2006(6):171-176. 被引量:17
-
7中央党校进修一班第40期A班社会发展方向第三课题组,张彭发.从信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看和谐社会建设的难点重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3):30-33. 被引量:8
-
8李德成.关于人民政协发挥届别作用的认识和思考[N].人民政协报,2006-12-28.
-
9喻国明等.民意怎样被发现和表达[N].北京日报,2006-7-31.
-
10马芹芬.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参与的有效载体——以工人新村社区议事园为例[J]企业家天地,2006(06).
二级引证文献9
-
1田嵩.乡村教育舆情治理:内涵、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21(12):75-78. 被引量:1
-
2于家琦.论社区社会组织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的功能定位[J].理论月刊,2010(3):33-35. 被引量:9
-
3张晓刚.和谐社会视阈下畅通我国民意表达渠道的对策思考[J].理论月刊,2011(9):33-35. 被引量:4
-
4张天雪,张冉.教育舆情研究:从兴起到有效的路径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5):102-107. 被引量:31
-
5杨蕾.城镇居民民意表达渠道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知识经济,2014(15):47-47.
-
6姜英华.新时代教育舆情概念生态解读[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8(8):10-15. 被引量:2
-
7田嵩.教育网络舆情治理:内涵、困境与理念[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7):8-10. 被引量:3
-
8田嵩.教育舆情治理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优化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2(9):20-22. 被引量:3
-
9王景.中美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比分析[J].同行,2016,0(9):120-120.
-
1王春生.村民自治背景下的基层政权与村落社区互动关系探究——以1998年后珠三角农村地区为个案[J].社会主义研究,2002(6):103-106.
-
2杜瑛.大学与社区互动发展机制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27(09A):78-81. 被引量:19
-
3吴瑜.试论社区治理中的社区互动与社区参与[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S1):48-50. 被引量:3
-
4孔海娥.生命历程视角下的女性社区参与[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6):21-25. 被引量:13
-
5吴来苏.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构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95-100. 被引量:7
-
6曲永谦,刘敬明.莱西市构建农村社区“互动家园”[J].乡镇论坛,2008(5):19-20. 被引量:2
-
7周佳娴.城市居民社区感研究——基于上海市的实证调查[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4):56-71. 被引量:18
-
8赵铮,王铭.城乡统筹,在社区互动中“热身”[J].社区,2011(1):21-22.
-
9营立成,刘迟.社区研究的两种取向及其反思:——以斐迪南·滕尼斯为起点[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2):71-77. 被引量:16
-
10马向阳,王宇龙,汪波,孙颖.信息交流障碍对虚拟品牌社区中“社区互动与品牌忠诚”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小米社区为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20(6):152-160. 被引量: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