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媒体自身的行为规范——避免新闻侵权官司的基础路径
出处
《新闻战线》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48,共4页
The Press
参考文献8
-
1吴飞.重构专业理念 完善监督机制[J].传媒观察,2003(11):29-31. 被引量:5
-
2Mark Fitzgerald, The debate continues: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has tables for another year, another new proposed code of ethics for the organization.Editor & Publisher,Oct 28, 1995 v128 n43 p11 (2)
-
3成珊.“不自由,毋宁死”从英国“凯利事件”透视西方媒体与政府的关系[J].新闻爱好者,2004(1):40-41. 被引量:4
-
4[美]罗恩·史密斯著 李青藜 译.《新闻道德评价》[M].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00页.
-
5青木.《西方媒体禁用三类词》,《环球时报》2004年9月29日第5版.
-
6《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
-
7《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
-
8《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共引文献18
-
1沈正赋.新闻界信用缺失的生成原因及其对策——我国新闻可持续发展系列研究之一[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3):27-32. 被引量:3
-
2沈正赋.新闻界信用缺失的成因及其对策刍议——我国新闻可持续发展系列研究(之二)[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6):64-66.
-
3刘小文.《尉缭子》复音军事用语语法构成考察[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3):53-58. 被引量:1
-
4初广志.组织因素与传媒伦理道德建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8(3):149-151. 被引量:2
-
5杜志红.论“隐形采访崇拜”——关于“纸箱馅包子”事件的一个考察视角[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9):20-21. 被引量:5
-
6陈绚.大众传播与司法公开公正的关系——从“警方进京抓记者”事件说开去[J].国际新闻界,2008,30(2):11-15. 被引量:1
-
7张冀.政府与传媒关系的研究述评[J].南方论刊,2008(7):51-52.
-
8胡田野.新闻媒体与公共人物名誉权纠纷的裁判 美国判例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法律适用,2008(9):82-86.
-
9刘君.试论新闻改革30年新闻职业理念影响因素[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92-95. 被引量:1
-
10魏明革.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的伦理抉择——以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现场直播为例[J].电视研究,2009(5):73-74. 被引量:2
-
1张敏.使用匿名消息源应注意什么?[J].青年记者,2006(4):38-39. 被引量:5
-
2邱岳.恪守职业道德 避免新闻官司——浅议新闻官司现象[J].现代企业文化,2009(3):53-54.
-
3章艳.新闻侵权官司防范[J].新闻前哨,2009(7):59-61. 被引量:1
-
4曹婧.当下保护匿名信息源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问题[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6):93-93.
-
5张惠辛.尊重源于自重[J].中国广告,2008(4):17-19.
-
6姜文姬.浅析西方媒体宠信“匿名消息源”之弊[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26-128.
-
7郭辉.新闻侵权官司浅析[J].中国地市报人,2013(10):68-69. 被引量:1
-
8范敏.消息源探源[J].新闻界,2010(1):91-93. 被引量:2
-
9姜文姬,张雨.西方媒体宠信“匿名消息源”之弊[J].新闻三昧,2004,0(9):20-22.
-
10王郁涵.新闻批评中匿名消息源的使用[J].新闻传播,2009(7):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