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35,共2页
参考文献1
-
1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二级引证文献7
-
1付睿.改革开放30年来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及启示[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8(5):85-88. 被引量:3
-
2荣维东,于龙.“理性反思、科学实践”:语文课改走在路上——近五年来语文课程研究热点综述与趋势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6):36-41. 被引量:6
-
3屠锦红.关于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66-67. 被引量:7
-
4金雪芬.基于“言”“意”转化的语文教学个性化读写探究[J].考试周刊,2011(54):67-69.
-
5李有平.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及思路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1(11):69-69. 被引量:1
-
6张澜.新课改体制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问题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129-129.
-
7谭业麒.“语文课程再教育”与再就业——以“过气明星”为例[J].语文学刊,2016,36(4):159-160.
-
1黎丹.浅谈中学化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J].化学教学,2002(7):15-17. 被引量:1
-
2夏兆丰.浅谈在教学过程中建设语文生态环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6):42-43.
-
3曾宁波.缄默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4(9):60-60. 被引量:1
-
4胡晓虹.缄默知识:语文教学的独特视角[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0(2):141-142. 被引量:2
-
5何如涛.缄默知识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化学教学,2009(11):21-23. 被引量:1
-
6周光岑,陈明英,刘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渗透缄默知识理论的初步尝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12):95-96. 被引量:5
-
7王艳秋.如何从缄默知识理论角度重新审视高中语文教学[J].科学中国人,2016(6Z). 被引量:1
-
8陈世华,董丰钧.缄默知识理论及其化学教育意义[J].化学教育,2002,23(11):4-8. 被引量:2
-
9赵郧安.两种知识论与我国高校美术教育[J].文艺研究,2012(5):158-160. 被引量:4
-
10陈培.诗歌鉴赏中的意会与言传[J].阅读与写作,2007(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