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褐飞虱生物型特异性蛋白质研究
被引量:
11
A STUDY ON THE BIOTYPE SPECIVIC PROnouN IN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ITy LUGENS(HOMOPThRA: DELPHACIDAE)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褐飞虱生物型特异性蛋白质研究方继朝,杜正文,夏礼如,孙建中(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褐飞虱是我国及东南业水稻重人害虫。利用抗虱基因、培育推广抗虫品种是综合治理褐飞虱的优先策略,在水稻牛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褐飞虱的牛物型...
作者
方继朝
杜正文
夏礼如
孙建中
机构地区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出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30-332,共3页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
关键词
褐飞虱
生物型
水稻害虫
蛋白
特异性蛋白
分类号
S435.112.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63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87
参考文献
5
1
方继朝,张金渝,吴光南,薛庆中.
籼稻体细胞胚胎发生特异性蛋白质研究[J]
.作物学报,1994,20(4):395-400.
被引量:4
2
李青,广西农业科学,1991年,1期,11页
3
巫国瑞,病虫测报,1990年,1期,39页
4
朱昌亮,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8年,15卷,4期,313页
5
巫国瑞,昆虫学报,1983年,26卷,2期,154页
二级参考文献
4
1
凌定厚,植物学报,1988年,30卷,5期,485页
2
谢友菊,遗传学报,1986年,13卷,2期,113页
3
周俊彦,植物生理学报,1982年,8卷,1期,91页
4
贾士荣.
植物遗传转化的进展[J]
.江苏农业学报,1990,6(1):44-47.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3
1
覃伟,韦鹏霄,岑秀芬,陈远孟,张明珍.
提高优质籼稻成熟胚离体培养效果的几个因子[J]
.广西农业科学,2005,36(3):193-195.
被引量:1
2
明凤,胡尚连,李文雄.
小麦胚性愈伤组织发生形态、解剖构造与核酸和蛋白质代谢的关系[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30(4):313-317.
被引量:5
3
谢戎,李永洪,何光华,扬正林.
水稻早恢402体培后代及测交F_主要性状的变异分析[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2,21(4):234-237.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163
1
沈君辉,王燕,寒川一成,服部 诚,刘光杰.
抗虫水稻品种上饲养的白背飞虱种群的致害性变化[J]
.中国水稻科学,2003,17(z1):84-88.
被引量:8
2
陈德利,赵士熙,吴中孚.
水稻不同抗性品种对褐稻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福建农学院学报,1993,22(2):168-172.
被引量:5
3
江志强,吴荣宗,张良佑.
褐稻虱生物型的形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14(1):76-83.
被引量:8
4
俞晓平,叶恭银.
褐稻虱生物型监测技术的研究[J]
.科技通报,1993,9(4):260-264.
被引量:8
5
陆军,钱惠荣,庄杰云,林鸿宣,郑康乐.
利用RAPD技术检测水稻的基因组变化[J]
.科学通报,1993,38(23):2181-2182.
被引量:15
6
祝树德,陆自强,杭杉保,徐海.
温度对褐飞虱种群调控作用研究[J]
.华东昆虫学报,1994,3(1):53-59.
被引量:26
7
马巨法,胡国文,程家安.
三种稻飞虱在高温变温下的生态表现[J]
.华东昆虫学报,1998,7(2):85-90.
被引量:10
8
梁天锡,毛立新.
水稻飞虱的抗药性监测研究[J]
.华东昆虫学报,1996,5(1):89-93.
被引量:37
9
顾中言,韩丽娟,王强,许小龙,苏建坤,褚柏,花家绿,严大富.
农药导致稻飞虱再猖厥的生态机制及生态调控研究[J]
.华东昆虫学报,1997,6(1):87-92.
被引量:20
10
黄彰欣,吴向军,肖整玉,黄端平.
广东稻飞虱抗药性测定及混剂增效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1994,21(1):31-33.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1
1
乌慧玲,许晓风.
褐飞虱生物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2004,30(4):11-14.
被引量:11
2
沈君辉,李平,刘光杰.
运用电子记录技术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致害性[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6):1090-1094.
被引量:2
3
张珏锋,吕仲贤,陈法军,陈建明,郑许松,徐红星,陈列忠,俞晓平.
褐飞虱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共生菌18SrDNA部分序列比较[J]
.昆虫学报,2006,49(3):528-532.
被引量:6
4
姜人春,颜红岚.
稻褐飞虱实验种群可溶性蛋白质的初步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0(5):419-426.
被引量:5
5
姜人春.
稻褐飞虱生物型的最新研究进展[J]
.昆虫知识,1999,36(5):308-312.
被引量:16
6
黄明.
高科技产业的特征和金融市场对其发展的重要作用[J]
.投资与合作,2000(7):234-235.
7
李鸣光,周昌清,古德祥,张军丽,王伯荪.
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植物与昆虫的相互关系[J]
.生态学杂志,2000,19(6):65-68.
被引量:1
8
王桂荣,樊叶杨,庄杰云,郑康乐,张志涛.
稻褐飞虱的DNA遗传变异性分析[J]
.昆虫学报,2001,44(1):123-126.
被引量:21
9
黄水金,黄荣华.
我国褐飞虱的若干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2001,13(4):43-50.
被引量:28
10
袁芳芳,苏筱雨,黄大庄,田静,杨翠荣.
桑天牛卵啮小蜂对桑天牛卵寄生作用的初探[J]
.河北林果研究,2016,31(1):54-5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87
1
杨之帆,陈永勤,李春华,蒋思婧.
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分离受水稻抗性调控的褐飞虱基因[J]
.昆虫学报,2009,52(10):1059-1067.
被引量:3
2
刘玉娣,林克剑,韩兰芝,侯茂林.
基于rDNA ITS1和ITS2序列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分子鉴定[J]
.昆虫学报,2009,52(11):1266-1272.
被引量:11
3
董德臻,袁静,邢家华,郁季平,陈杰.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选育及毒力测定[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4):817-819.
被引量:1
4
乌慧玲,许晓风.
褐飞虱生物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2004,30(4):11-14.
被引量:11
5
刘芳,傅强,赖凤香.
害虫生物型及其遗传机理[J]
.昆虫学报,2004,47(5):670-678.
被引量:2
6
刘芳,傅强,赖凤香,张志涛.
稻褐飞虱实验种群致害性变异[J]
.中国水稻科学,2004,18(6):544-550.
被引量:2
7
张扬,黄炳超,谢振文,肖汉祥,John Bennett.
应用AFLP分析广东稻瘿蚊不同生物型DNA指纹[J]
.广东农业科学,2005,32(1):60-64.
被引量:9
8
朱振华,叶辉,张智英.
基于mtDNA Cytb的六种果实蝇的分子鉴定(双翅目:实蝇科)[J]
.昆虫学报,2005,48(3):386-390.
被引量:56
9
沈君辉,李平,刘光杰.
运用电子记录技术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致害性[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6):1090-1094.
被引量:2
10
付建玉,韩宝瑜.
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的分子依据[J]
.科技通报,2005,21(5):549-552.
被引量:19
1
高文远,李志亮,肖培根.
甘草种子萌发初期的酯酶与蛋白质研究[J]
.中草药,1998,29(8):553-556.
被引量:5
2
刘军,黄上志,傅家瑞.
种子发育过程中特异性蛋白的结构及其基因表达与调控[J]
.种子,1997,16(5):43-46.
被引量:2
3
秦惠娟,陈屏,王琦,张晶.
草菇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栽培现状[J]
.食品工业,2017,38(3):203-206.
被引量:26
4
王台,童哲.
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叶绿体的特异性蛋白质[J]
.Acta Botanica Sinica,1992,34(6):426-431.
被引量:27
5
金艳,郭慧娟,崔党群.
环境因素对小麦蛋白质含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7):250-254.
被引量:13
6
张效梅,王创云,孙贵臣.
蛋白质组学方法在玉米螟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J]
.山西农业科学,2008,36(6):40-41.
被引量:1
7
王文平,胡昊,赵晓萌,刘悦萍.
小麦根系在不同铁营养水平条件下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19-23.
被引量:4
8
杨继民,郭柏寿,陈鹏.
荞麦种子蛋白质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01,47(9):4-6.
被引量:1
9
马全祥,庞广昌,姜冬梅,王琳,千卫星,陆文梁.
玉米花粉形成过程不同阶段特异蛋白变化规律及酯酶同工酶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1998,18(1):137-141.
被引量:3
10
王世敬.
加拿大小麦蛋白质研究的现状和成就[J]
.农业科学研究,1989(2):1-8.
被引量:1
昆虫学报
199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