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6年第1期67-68,共2页
Journal of Law & Medicine
同被引文献11
-
1王若阳.刑事被害人制度之比较[J].环球法律评论,1999,21(2):95-103. 被引量:40
-
2高晓方,舒毅.美国DNA实验室里的黑幕[J].国际展望,2003(14):86-89. 被引量:1
-
3张春霞.论隐私权在刑事诉讼领域的诉求[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9-104. 被引量:5
-
4鲍红香,郜亮.“铁证”之质疑——论DNA证据的限制[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4):92-94. 被引量:2
-
5刘东根.犯罪被害人地位的变迁及我国刑事立法的完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30-38. 被引量:22
-
6邱格屏.走出DNA证据的误区--对DNA证据"不可质疑性"的质疑[J].福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5).
-
7《英国警方用DNA线粒体测试技术侦破23年前疑案》,《检察日报》,2000年11月7日.
-
8JosephT. Walsh. KeepingtheGate: TheEvolvingRo- leoftheJudiciaryinAdmittingScientificEvidence [ J ]. Judicature, Vol. 83 ( 3 ) , November - December1999.
-
9邱格屏.走出DNA证据的误区——对DNA证据“不可质疑性”的质疑[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1(05).
-
10王桂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探索,1999(06).
二级引证文献7
-
1尚云杰.论现代科技手段在警务工作中的应用——以DNA技术、金盾工程与天网工程的应用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0):112-114. 被引量:3
-
2孙媛.DNA证据价值的思考衡量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3(11):123-123. 被引量:1
-
3史建斌.论跨学科视域下的核取证学[J].求索,2013(4):232-234.
-
4殷昊.刑事诉讼过程被害人隐私权侵害现象的特点及成因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4,27(5):45-50. 被引量:1
-
5孟子艳,李鑫.科技进步对法律的冲击及其回应[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12-15. 被引量:4
-
6朱福惠.被害人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理论证成与体系化建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27(3):69-83. 被引量:10
-
7张硕.论刑事诉讼法中被害人的隐私权保护[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2,21(1):54-57.
-
1陈光中,陈学权.强制采样与人权保障之冲突与平衡[J].现代法学,2005,27(5):45-54. 被引量:49
-
2王兴华.强制采样与人权保障之冲突与平衡[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0(3):199-200.
-
3袁志.人身检查程序的法律完善[J].法学,2004(11):123-128. 被引量:2
-
4昌工.昌平区多部门检查职业病危害情况[J].工会博览,2007(11S):39-39.
-
5陆文武,张丹丹,刘露刚.关于毒品案件现场勘查的若干问题[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26(12):22-24. 被引量:1
-
6深圳亲子鉴定25%非亲生30%以上牵涉二奶[J].现代妇女,2005(2):57-57.
-
7刘金川.情寄华夏山水 心系五洲嘉宾——全国人大代表蒋绍华速写[J].公民导刊,2004(8):49-51.
-
8曹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的“自然人”[J].沈阳干部学刊,2016,0(3):33-34.
-
9邓欣倩.为民破案 为何不可[J].江淮法治,2013(22):25-25.
-
10黎伟华.解剖佘祥林冤案 刑诉制度八大纰漏遭质疑[J].民主与法制,2009(22):70-7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