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
2006年第3期50-50,共1页
Non-ferrous Metals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同被引文献16
-
1周震峰,王军,周燕,孙英兰.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5):348-351. 被引量:137
-
2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3-87. 被引量:70
-
3楚永生,初丽霞.论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发展的适用性及制度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3):199-202. 被引量:31
-
4诸大建,臧漫丹,朱远.C模式: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6):8-12. 被引量:60
-
5刘荣章,翁伯琦,周江梅,曾玉荣,许文兴.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与政策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6):409-412. 被引量:10
-
6李建华,丁中文,刘用场.福建省发展高优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7,22(1):81-86. 被引量:6
-
7莱斯特·R·布朗.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
8资源利用生态化和生态工业系统.香山科学会议第198次学术讨论会[EB/OL].[2002-12-10].http://www.XSSC.ac.cn/Web/ListConfs/ConfBrief.asp?rno=452.
-
9静脉产业”在日本悄然兴起.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5):48-48.
-
10孙闻.李振声: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EB/OL][2007-02-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2-27/content-5780697.htm.
二级引证文献21
-
1雷霁霖.中国海水养殖大产业架构的战略思考[J].中国水产科学,2010,17(3):600-609. 被引量:89
-
2曾宏,黄翠玉.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世界农业,2010(11):21-23. 被引量:2
-
3吴红军,冯健,陈跃南.福建农村生态文明监测体系构建及测评[J].发展研究,2011,28(1):105-109. 被引量:5
-
4张奕,赵营超,罗京瑾.武汉草湖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2):232-235. 被引量:2
-
5张爱国,翟进进,杜云飞,张世胜.我国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1(5):47-48. 被引量:7
-
6王松涛.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5):77-77. 被引量:1
-
7李春丽,许新乐,李晓昆,成春春,郑浩峻,侯广胜,杨基础.生态屏障地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化工,2011,31(10):1-3.
-
8李怡.以市场机制创新推进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对湖北排污权交易试点的调查[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6(3):24-28. 被引量:4
-
9李聪,龙思远,奚秀锋,王进峰,程世生.基于循环经济的铝产业投入产出模型[J].材料导报,2012,26(21):108-112.
-
10苗泽华,李香丽.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的循环经济背景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5):100-104. 被引量:3
-
1关于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J].理论参考,2005(8):59-61. 被引量:2
-
2关于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J].中国经贸导刊,2005(7):45-46. 被引量:14
-
3孔凡真.废纸——可再生资源[J].中国包装,2011,31(3):13-15. 被引量:1
-
4冯英健.网络垃圾经济的诞生[J].企业技术开发,2002,20(11):104-104.
-
5张军.垃圾创造经济神话[J].财智文摘,2003(9):38-39.
-
6赵玉杰,师荣光,周其文,刘潇威,张铁亮.瑞典垃圾分类处理对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的借鉴意义[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8(6):86-89. 被引量:9
-
7王薇.浅析日本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方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7(7):6-7. 被引量:5
-
8周国梅,任勇.德国的循环经济:从垃圾经济到可持续生产与消费体系[J].世界环境,2007(1):40-43. 被引量:9
-
9德国:“垃圾经济”生机无限[J].公民与法(检察版),2011(3):63-63.
-
10洪崇恩.大有可为的“垃圾经济”[J].时事报告,2003(9):4-13.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