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28-128,共1页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45
-
1任远,陈春林.农民工收入的人力资本回报与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6):114-121. 被引量:35
-
2职业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14(11):12-16. 被引量:3
-
3胡延华.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职院校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5):88-92. 被引量:17
-
4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三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6):5-12. 被引量:24
-
5刘春生,马振华,张宇.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10):5-8. 被引量:42
-
6张力.新形势下中国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9):5-8. 被引量:16
-
7杨金土.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1):65-68. 被引量:86
-
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5-10. 被引量:608
-
9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的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13):5-8. 被引量:16
-
10米靖.回顾与前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若干问题探讨[J].未来与发展,2006,27(7):57-62.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10
-
1刘夏,陈磊,刘亢,李铭,陈明锐.高职院校教育科研现状、演进、特点与向度——基于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职业教育类课题实证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1(36):36-45. 被引量:1
-
2古光甫.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历史脉络、问题与展望[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19(4):13-20. 被引量:18
-
3古光甫,邹吉权.新中国70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变迁逻辑与发展理路[J].成人教育,2020,40(8):59-66. 被引量:20
-
4刘夏,陈磊,刘亢,李铭,陈明锐.高职院校科研能力评估研究——以海南高职院校2019年科研成果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33):28-34. 被引量:7
-
5李倩,刘大为.中职教育资源配置与发展的省际分析--基于2013—2019年面板数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11):39-43.
-
6刘夏,陈磊,刘亢,李铭,陈明锐.双高A档院校2019年科研成果分析:基于CNKI的数据[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1,30(3):51-57. 被引量:2
-
7张社字.审视与建构: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辨析[J].职教论坛,2022,38(5):5-15. 被引量:3
-
8王福建,李贺,王阳.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科研现状及发展建议——基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教育类课题的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22(24):34-40. 被引量:2
-
9李鸣华.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契机推进学校创新发展[J].职业技术,2019,0(6):5-9.
-
10马双双.他们为何选择离职——基于江苏某高职院校3位专业教师的个案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0(25):35-41. 被引量:5
-
1刘茂桐,任曰金.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J].现代教育,2003(10):25-25.
-
2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4):28-29.
-
3武小东.被边缘化的农村教育[J].学习月刊,2009(13):29-30. 被引量:2
-
4王英杰.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国家规划教材的特色[J].职教论坛,2002,18(20):33-33. 被引量:1
-
5《影响终身教育的各因素分析及落实终身教育的措施研究》通过鉴定[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5-5.
-
6邓军.湖南发展与教育开放[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1-3.
-
7刘丽娜.《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表彰大会召开[J].职业技术,2007(24):66-66.
-
8广州市越秀区养正小学"家校配合养成教育行动研究"课题组,谭燕葵,江少姬.家校配合 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J].教育导刊(上半月),2007(5):55-57.
-
9李月梅,樊保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7(17):7-9. 被引量:1
-
10黄沧海.学校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J].中国家庭教育,2008(1):6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