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35
-
1彭运石.从“机械主义科学”到“人本主义科学”──马斯洛心理学方法论探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9(2):70-75. 被引量:8
-
2陈和.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及其本土化过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95-97. 被引量:7
-
3包心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J].文史哲,2006(1):150-152. 被引量:7
-
4杨晶.人本主义模式与社会工作[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0-104. 被引量:4
-
5郑忆石.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传统人道主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1):41-45. 被引量:8
-
6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理论参考,2006(2):4-7. 被引量:13
-
7薛德震.“以人为本”的实践意义[J].理论参考,2006(2):9-9. 被引量:3
-
8贾建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J].理论参考,2006(2):13-15. 被引量:3
-
9郭晓君,赵建辉.关于“以人为本”若干问题的探析[J].理论参考,2006(2):35-37. 被引量:3
-
10杨华.关于“以人为本”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6(5):114-116.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5
-
1魏倩倩.功能翻译理论中的“以人为本”理念[J].作家,2010(4):178-179.
-
2曹达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生理论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3):274-279. 被引量:4
-
3张航,易显飞,张彬.“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探析[J].创新,2017,11(5):77-82. 被引量:1
-
4刘斌志,郑先令.旅游疗法:基于文旅融合的社会工作服务新机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9-16. 被引量:2
-
5孙茂然,陈林生.《周易》视域下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方法构建——以卦象心理与环境的分析为例[J].心理学进展,2024,14(2):627-638.
-
1关成华.“以人为本”三题[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13(4):5-9. 被引量:1
-
2庞本康.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的理论与实践[J].太平洋学报,2006,14(6):72-76.
-
3董一冰.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理论探讨,2006(4):23-25. 被引量:4
-
4邱金堂.浅谈以人为本[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3):11-13.
-
5周立,曾斌.从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解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3):35-38. 被引量:1
-
6张荣臣.以人为本与民本主义、人本主义的本质区别[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3(3):12-15. 被引量:2
-
7李升涛.“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和现实根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3. 被引量:1
-
8郭广一.论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J].知识经济,2009(6):141-141. 被引量:1
-
9龚建方,董彬.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J].青春岁月,2015(21).
-
10于晨曦.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几点认识[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9(4):112-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