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早在19世纪末,就有人注意到胃粘膜组织中存在一种螺旋形微生物,其后陆续有类似报道,但均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ten和Marshall报告,在人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这种细菌,即幽门螺杆菌(Helieobacter pylori,Hp;原名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并认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目前HP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在其致病严重性的认识和诊疗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 HP致病性的认识过程 自1983年分离出HP以后,人们已认识到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有高度相关性。1990年在悉尼召开的第九届世界胃肠大会上,HP被正式定为慢性胃病的致病菌,一个专题委员会基于HP研究的重大进展,提出了新的胃炎分类法—悉尼系统。
出处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6年第2期94-95,共2页
The Journal of Medical Theory and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