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苏轼唱和诗初探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唱和诗在苏诗中占据着相当的比重,但囿于传统的偏见,往往为人们所忽略。苏轼与苏辙、苏门学士、友人的酬唱,其意义不仅在于诗化日常生活,彰显文人士大夫的雅趣,突显诗歌的交际功能,更在于它反映了诗人真实的心路历程,折射出时代的审美趣味。苏轼“和陶诗”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对陶渊明的接受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自此以后“和陶”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
作者
徐宇春
机构地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6年第2期74-78,共5页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二苏唱和
元[衤右]唱和
和陶诗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6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2
1
缪 钺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M].
2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
同被引文献
36
1
魏建嘉.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J]
.昌吉学院学报,2005(4):17-21.
被引量:3
2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Z].北京:中华书局,1981.
3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
宋·苏轼.苏轼诗集[M].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
5
宋·何蘧.春渚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6.
8
宋·张末撰.张末集[M].李逸安、孙通海、傅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267.
9
(日)内山精也.苏轼次韵诗考[A].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54.
10
王锡九.《皮陆诗歌研究》第一章“皮陆述论”中第一节“皮陆’并称的由来及其含义”.
引证文献
3
1
李黎,李寅生.
开卷遥相忆,知音两不遭——苏轼诗作中的读者意识探析[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8(4):1-4.
2
熊艳娥.
论皮陆唱和在宋代的影响[J]
.西安社会科学,2011,29(5):96-98.
3
彭文良.
论苏轼诗词间的文体分工意识[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0(9):33-3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戴斌.
金代词话批评视野下的苏轼论[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38(7):22-26.
1
郑若萍.
二苏唱和寄怀诗中“夜雨对床”意象的内涵[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4):75-79.
2
田文进.
构筑理性基石上的心之“桃花源”——简论苏轼和陶诗的艺术特色[J]
.青年文学家,2012,0(24):30-30.
3
高文.
苏轼和陶诗与刘因和陶诗异同论[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11):48-51.
被引量:1
4
刘偲.
论苏轼和陶诗的意蕴[J]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3):257-258.
5
舒耘华.
从苏轼和陶诗的酒主题看其思想轨迹[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2):66-67.
6
杨松冀.
苏轼和陶诗三题[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28(6):28-33.
7
张文美.
苏轼唱和诗风格研究[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09(12):36-36.
8
杨岚.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从苏辙评价看苏轼和陶诗[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8(8):15-17.
9
安熙珍.
苏轼“和陶诗”二题[J]
.学术研究,2004(7):133-135.
被引量:2
10
杨岚,焦远东.
苏轼和陶诗系年考辨[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4):70-74.
青海社会科学
2006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