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苏教育研究》
2006年第3期1-1,共1页
Jiangsu Education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7
-
1刘朝晖,扈中平.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0):3-8. 被引量:54
-
2"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7(2):3-10. 被引量:235
-
3杨润勇.素质教育政策运行过程中的评估问题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7):11-13. 被引量:6
-
4王晓辉.不可再“忽悠”素质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23):84-85. 被引量:3
-
5叶澜.清思 反思 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2):16-20. 被引量:31
-
6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59-84. 被引量:91
-
7杨扣琪.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当代美国优质教育战略目标的启示[J].探索与争鸣,2002(7):42-44.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41
-
1张超,何薇,李秀菊.科学素质研究中国实践解读[J].科普研究,2009,4(5):40-44. 被引量:2
-
2马雷.以“坚持拓展轻工特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一体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9,12(B12):134-136.
-
3樊瑞莉.素质教育实践的困境及其解释——一个信号传递的视角[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6):5-7.
-
4欧阳美才,梁丽玲.刍议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异化现象[J].柳州师专学报,2010,25(4):126-129. 被引量:1
-
5侯怀银,王喜旺,刘亚敏.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素质教育定位问题[J].基础教育,2011,8(1):14-18. 被引量:2
-
6陈涛.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澄清的几种认识[J].教师,2011(26):105-106.
-
7范振山,张彦,勾国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加强素质教育探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25(4):89-90. 被引量:1
-
8郭大成,孙刚成.大学精神是大学素质教育之魂[J].教育研究,2013,34(10):50-54. 被引量:27
-
9华璐.素质教育为什么这么难——以一种教育社会学为视角[J].考试周刊,2014(10):171-172.
-
10付皆,邓浩.素质教育视野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的反思[J].体育师友,2014,37(2):39-41. 被引量:1
-
1赵玉果.克服课堂提问中的主观随意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1999,0(4):5-5.
-
2谷红菊.对当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思考[J].东西南北(教育),2012(7):242-242.
-
3王松文.拿什么评价你,语文学业成绩[J].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5):145-146.
-
4任小波.关于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J].教师教育研究,1990,5(4):80-80.
-
5王芸.实施集体备课制不能只注重形式[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10):52-53.
-
6肖秉林.以生为本 抓好教学“五结合”[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6(4):40-43. 被引量:1
-
7周开军,段金玉.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J].湖南教育(上旬)(A),1991,0(Z1):61-62.
-
8陈武惠.基于办学理念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探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5,0(7):157-158.
-
9于本明.论考试[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3(3):81-85.
-
10童连仁,邱双月.学校科学决策制度探讨[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5(7):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