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安徽科技》
2006年第4期25-26,共2页
Anhui Science &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9
-
1李洪山.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林业企业,2005(4):47-49. 被引量:5
-
2胡文海.安徽省生态农业建设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395-399. 被引量:3
-
3胡文海.皖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8):711-714. 被引量:8
-
4李滋睿,屈冬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28(9):25-29. 被引量:36
-
5陈莉,李万莲.安徽乡村旅游品牌化营销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2):126-129. 被引量:9
-
6陈春霞.新农村建设中的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09,36(7):250-253. 被引量:3
-
7黄建军.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选择[J].未来与发展,2009,30(12):72-74. 被引量:14
-
8黄大金,陈良凤,陈烈臣,刘正清.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1):152-154. 被引量:13
-
9柏振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5):116-120. 被引量:45
二级引证文献29
-
1葛舒琦,张翔.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特色农业集群化路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7):54-56.
-
2黄海平.新时期皖北地区发展低碳现代农业的机遇、约束及举措[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5):19-20.
-
3黄宝连,黄海平.低碳高效现代农业区域发展的路径研究——以安徽为例[J].农村经济,2012(8):52-55. 被引量:2
-
4田涛.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的抗旱防涝效率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277-281. 被引量:4
-
5刘志荣,姜长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实现机制与实践模式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2(66):30-37. 被引量:3
-
6王松梅.杭州市余杭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8):287-289.
-
7胡子安,栾敬东.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4):33-36. 被引量:1
-
8崔霞.山西大禾农业园发展模式探究[J].经济师,2013(2):233-235. 被引量:1
-
9伍应德.基于生态环境的贵州喀斯特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8):246-249. 被引量:8
-
10韩太国.洛阳市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5(2):16-18. 被引量:1
-
1施玲,王家华.对安徽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1998(5):40-42.
-
2任明胜.安徽省煤炭企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初探[J].煤炭经济研究,2011,31(3):46-48.
-
3张万奇.西气东输:安徽发展天然气工业的契机[J].决策咨询(安徽),2000(4):37-38.
-
4严会超,黄江康,郑玉亭.发展外向型农业 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农业科技管理,2004,23(6):17-20. 被引量:3
-
5覃家瑾.我国经济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J].柳州党史,2002(3):42-43.
-
6杨泽军.对安徽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8):318-319. 被引量:1
-
7刘彤.谈印刷企业的ERP[J].印刷杂志,2003(1):24-26.
-
8魏炳传,王军.论农业科技创新面临WTO的挑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1):50-52.
-
9俞章楚,邱洋杰.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小电气企业产品设计战略分析[J].企业活力,2009(3):38-39. 被引量:1
-
10刘和安,杨桃源.计算机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三种尝试——记“方正模式”、“科智现象”、“科技‘曙光’”[J].瞭望,1994(19):1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