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5-79,共5页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参考文献21
-
1彭惠.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及实施设想[J].金融论坛,2004,9(3):33-38. 被引量:10
-
2彭惠,李勇.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分析与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对发起人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4(6):14-22. 被引量:21
-
3陆烨彬,吴应宇.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模式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12):15-17. 被引量:8
-
4李鑫胤,万君康,刘波.资产证券化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27-31. 被引量:6
-
5王君彩,韩永强.试析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应用取向[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23-26. 被引量:6
-
6李建华.金融资产证券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催化剂[J].中国改革,2005(8):43-44. 被引量:8
-
7王祥兴,李志刚.资产证券化并非灵丹妙药[J].银行家,2004(8):60-62. 被引量:1
-
8梁志峰,冒艳玲.会计视角下的资产证券化实体合并风险管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25(6):67-71. 被引量:3
-
9王志强,Hugh Thomas.银行资产证券化选择问题[J].世界经济文汇,2004(3):34-48. 被引量:30
-
10高保中.资产证券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条新途径[J].经济经纬,2004,21(5):124-127. 被引量:17
二级参考文献90
-
1张超英.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实效性的影响[J].当代经济科学,2003,25(4):89-91. 被引量:9
-
2向春江.论开拓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J].农村金融研究,1999,0(7):45-48. 被引量:3
-
3朱怀念,唐棣.试论我国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环境[J].法学评论,2002,20(5):52-57. 被引量:14
-
4刘柏荣.律师新业务:以信托方式开展资产证券化[J].中国律师,2002(3):53-55. 被引量:6
-
5洪艳蓉.国内资产证券化实践述评与未来发展[J].证券市场导报,2004(9):4-11. 被引量:17
-
6戴晓风 伍伟.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用问题[OL].中国资产证券化网,.
-
7张高丽.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分析[OL].中国资产证券化网,.
-
8张超英 翟祥辉.资产证券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9张铮.西方商业银行业务证券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体制改革,1997,(7).
-
10[3]Kendall L.T and M.J.Fishiman,A Primer on Securitization.MIT Press,1996.
共引文献169
-
1刘曦彤,朱莉.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及影响分析——基于文献回顾的研究[J].时代金融,2020,0(9):10-11.
-
2赵磊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商业观察,2020,0(1):124-124. 被引量:1
-
3廉永辉,邵立港,高杰英.资产证券化是否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J].金融监管研究,2023(10):42-61. 被引量:1
-
4李振山.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金融不良资产领域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投资与创业,2020(15):4-6.
-
5刘思超.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J].财讯,2019,0(3):126-128.
-
6武魏巍.银行资产证券化会计难点解决途径研究[J].江苏商论,2009(4):163-165. 被引量:2
-
7马雪彬,王昊.多角度重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之路——政策探讨和方案设计[J].甘肃金融,2005(6):4-6.
-
8胡威.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及其经济效应[J].浙江金融,2012(1):62-66. 被引量:58
-
9林欢.浅析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J].企业文化(中),2012(7).
-
10王艳玲.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与防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1(S2):139-14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337
-
1赵永芬.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7(z1):127-128. 被引量:9
-
2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经济研究,2001,36(11):3-11. 被引量:785
-
3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36(11):12-20. 被引量:974
-
4徐千里.资产证券化融资的瓶颈及模式探究[J].国际商务财会,2008(5):40-42. 被引量:4
-
5刘文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的动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2):59-61. 被引量:2
-
6俞军.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研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7(4):44-47. 被引量:4
-
7郭彩秀.关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评价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S2). 被引量:8
-
8郑儒彬.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与股价变动的相关性分析[J].财会研究,2009(5):49-51. 被引量:13
-
9武洪玲.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及其防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34-35. 被引量:6
-
10于凤芹.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管理观察,2008(Z1):186-187.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40
-
1胡志岸,李同琴.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应用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22-24.
-
2王艳玲.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与防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1(S2):139-140. 被引量:1
-
3曾青峰.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思考[J].商,2012(12):86-86.
-
4高扬.宏观看2009的中国经济[J].消费导刊,2009,0(23):72-72. 被引量:1
-
5刘嘉邦,赵淑娟.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的启示[J].中国商界,2009(1):22-23. 被引量:3
-
6陆辉,刘明芝.公路收费证券化——山东基建融资的新选择[J].中国商界,2009(6):31-32.
-
7刘琦,罗礼萍.当前国际贸易壁垒发展演变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现代企业,2005(9):44-45. 被引量:1
-
8陈灿平.助学贷款的风险转移:贷款证券化[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80-84. 被引量:1
-
9刘尚林,林宇.我国房地产行业运用资产证券化探讨[J].当代经济,2006,23(12X):122-123.
-
10阎豫桂.资产证券化为地方政府融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初探[J].社会科学家,2007,22(2):162-164.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70
-
1韩宇.租赁资产证券化中原始权益人账务处理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0(8):121-122.
-
2韩思为.美的集团财务风险分析——基于Z-score模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1(4):102-103. 被引量:3
-
3汪思冰,郝登攀.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时代金融,2008,0(11):8-9. 被引量:3
-
4徐园.浅析当前中国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0(2). 被引量:1
-
5李博.对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J].中国商界,2010(5):286-287.
-
6唐启华.关于重庆市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的建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73-177. 被引量:2
-
7王昱.美国次贷危机形成机理及其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9(8):356-358. 被引量:4
-
8王曼怡.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2):60-62. 被引量:8
-
9黄桂良.次贷危机背景下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问题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9(2):55-57. 被引量:4
-
10姜雁杰,丁晓娣.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监管改革与启示[J].现代商业,2009(12):16-16. 被引量:2
-
1张驰.住房按揭证券化的坎坷之旅[J].法人,2004(10):94-95.
-
2邱伟.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之法律分析[J].金融会计,2006(8):32-36.
-
3李业顺,杨光.住房按揭证券化中投资机构追索权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07(7):67-69.
-
4冯静生.对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探讨[J].贵州农村金融,2006(4):33-35.
-
5李飞.对住房公积金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思考[J].中国房地产,2015(7):74-79. 被引量:4
-
6观点[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12):7-7.
-
7郭玲.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立法建议[J].经济论坛,2007(1):130-132. 被引量:1
-
8郁万荣,多淑杰.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分析研究[J].经济论坛,2016(11):67-69.
-
9邢成.信托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运用[J].中国金融,2005(14):36-37. 被引量:2
-
10张琦,方莹.当前信贷资产证券化情况及存在问题[J].时代金融,2015(9):60-61.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