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德育意蕴 被引量:5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抑或是荀子的性恶说,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并直接影响到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形而上的修养论,而儒家的修养论是实践的心性论。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
作者 陈兴安
出处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2-54,共3页 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陈兴安.孟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1):53-57. 被引量:7
  • 2论语;阳货.邢邴疏,1979.
  • 3叶蓬.儒家修养论与基督教修行论的比较研究.孔子研究,2001,(4).
  • 4廖其发.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1999.

二级参考文献2

  •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 2[3]朱伯崀.先秦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共引文献8

同被引文献29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