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
2006年第4期10-12,共3页
Non-ferrous Metals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同被引文献12
-
1彭涛,吴文良,夏训峰,邹积华,吴宝瑞.工业共生效益分析——以九发工业园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1):172-175. 被引量:4
-
2王兆华,尹建华.生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80-85. 被引量:97
-
3王虹,叶逊.生态工业园中企业的动力机制分析[J].环境保护,2005,33(7):72-75. 被引量:24
-
4毛玉如,孙启宏,乔琦,沈鹏.焦化企业工业共生模式实证研究[J].现代化工,2006,26(2):6-9. 被引量:10
-
5潘剑波,恭明玺.铅锌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J].中国有色金属,2006(1):65-67. 被引量:5
-
6蔡小军,李双杰,刘启浩.生态工业园共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J].软科学,2006,20(3):12-14. 被引量:58
-
7张延东,王永生.工业共生与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2006(11X):17-18. 被引量:2
-
8陈凤先,夏训峰.浅析“产业共生”[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54-56. 被引量:14
-
9李康.循环经济理论思索[J].环境科学研究,2007,20(1):114-117. 被引量:24
-
10袁增伟,毕军.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形成机理及其系统解析框架[J].生态学报,2007,27(8):3182-3188. 被引量:30
二级引证文献4
-
1石磊,王震.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2000—2010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0-66. 被引量:28
-
2石磊,万红艳,陈伟强.中国铝工业的产业共生模式分类及其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11,24(10):1185-1193. 被引量:7
-
3周正平,冯德连,郑小保.工业副产品企业间利用模型研究——以铜陵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3-67.
-
4段林乔.单套制酸系统对应铅锌冶炼生产的成功应用[J].铜业工程,2013(2):13-15. 被引量:4
-
1徐生岚.挖掘家庭经营潜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89(5):16-18.
-
2谭铁军,肖功明.中国铅锌原料供应战略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00,25(7):14-16.
-
3王玉芹,曹俊奎.挖掘资源潜力发展开发性农业[J].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1989(4):37-39.
-
4杨洁.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43-44. 被引量:1
-
5乔生辉.挖掘中低产田潜力发展农业生产[J].石河子科技,1995(1):22-24.
-
6郭歌.服务化工环保 共创绿色产业[J].河南化工,2009(8):1-3.
-
7赵友祥,关志强.昌吉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4(23):133-134.
-
8张建国.挖掘内涵潜力 发展蚕桑生产[J].江苏蚕业,1990,12(1):48-50.
-
9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汽车零部件发展的意见[J].吉林政报,2006,0(9):26-28.
-
10王海霞.西部地区增加碳汇潜力发展农业碳汇经济问题的思考[J].前沿,2010(15):105-108.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