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2-43,共2页
同被引文献14
-
1陈亮,陈晓红,李诚固.近代东北区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作用的过程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4,11(6):28-31. 被引量:8
-
2朱晓俊,韩淑梅.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J].北方经济(内蒙),2005(1):75-76. 被引量:2
-
3程国平,张东军,宁磊.辽宁丹东建设东北东部区域物流中心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1):205-206. 被引量:3
-
4徐学鹏,尹日东,李清.大东港与东边道的历史机缘[J].辽宁经济,2005(10):46-47. 被引量:1
-
5邱爽.增长极理论与东北经济的振兴[J].生产力研究,2005(11):143-145. 被引量:2
-
6张仁信,何兰坐,世杰.东北东部经济带呼之欲出——加快东北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战略研讨会综述[J].辽宁经济,2006(5):22-23. 被引量:1
-
7张颖.丹东发展临港经济的构想和对策[J].理论界,2007(3):61-62. 被引量:4
-
8李克强.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J].共产党员,2007(05S):5-5. 被引量:1
-
9王艳欣.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丹东边境区位优势创新[J].东北亚论坛,2008,17(4):103-107. 被引量:4
-
10袁钢明.“四沿”优势 唯丹东独尊——丹东经济发展战略地位展望[J].中国经济信息,1995,0(1):32-3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7
-
1胡浩,周劲,葛岳静.地缘环境优势下牡丹江产业发展的定位与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3(6):84-91. 被引量:2
-
2赵述.东北东部城市竞争力评价[J].商业时代,2013(26):130-132. 被引量:2
-
3刘国斌.“一带一路”基点之东北亚桥头堡群构建的战略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5,24(2):93-102. 被引量:46
-
4苏小明.全面提升丹东市沿边沿海开发开放层次和水平——以吸引日资为手段的可行性分析[J].知识经济,2015(24):160-160.
-
5张春光.辟建丹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战略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24):7-9.
-
6徐佳宾,孙晓谛.工业效率与中国增长极形成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实证检验和理论解释[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41(10):19-38. 被引量:3
-
7吴青青,钟业喜,吴思雨,毛炜圣.长江中游城市群潜在增长城市时空演变特征[J].热带地理,2022,42(4):605-615. 被引量:1
-
1林和立,国世平.论深港科技合作的环境制约性因素[J].南方经济,2001,30(12):43-46. 被引量:2
-
2顾跃明.桐乡文刨产业融合之道[J].经贸实践,2013(5):61-62.
-
3赵书茂,任孝兰,等.把开发区建成现代化的新城区——加快河南省经济技术开展发展调研报告之二[J].中原市场大观,2001(11):18-20.
-
4毕宏伟.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甘肃金融,2013(4):29-30. 被引量:2
-
5谢建英.格尔木城市形象及其塑造[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154-154.
-
6迟萍萍.抗美援朝战争对我国“一五”计划基本建设投资的影响[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06,0(3):31-36.
-
7徐均.我们这一代[J].西部论丛,2005(3):79-79.
-
8董志凯.抗美援朝与新中国经济[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17(6):89-92. 被引量:1
-
9中国经济50人论坛(大庆)研讨会开幕[J].大庆社会科学,2009(4):159-160.
-
10孙少岩.银川与长春城市发展比较研究[J].经济视角(下),2009,0(1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