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处理共识意见(一) 被引量:12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虽然目前亚太地区尚无炎症性肠病(IBD)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但一系列研究显示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呈滞后现象,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仍较克罗恩病(CD)高。除地域差异外,在一些多民族国家中,IBD尚可见种族差异。亚太地区IBD的遗传背景有异于西方国家,如据报道该地区CD患者未检出NOD2/CARD15变异。一般而言,该地区IBD患者的临床过程似不如西方国家严重。亚太地区IBD的诊断存在一些特殊问题。如缺乏IBD诊断金标准,存在多种小肠结肠炎,与IBD临床表现相似,使鉴别诊断特别困难。迄今为止,亚太地区IBD的诊断标准多采用西方国家的诊断标准。诊断必须逐步排除非IBD的小肠结肠炎,确诊应有典型的组织学表现,某些患者需借助随访和诊断性治疗才能确诊。进一步研究IBD发病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更好的诊断标记物。亚太地区IBD的治疗亦存在特殊问题。由于诊断困难,IBD患者常未能及时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但该地区仍广泛采用药物治疗方案。结合西方指南和本地经验可制定类似的处理原则,以利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提倡逐级使用基于病变范围、活动性和严重度的阶梯式治疗方案,对不同病例采用综合性、个体化的方法。随着对IBD发病机制和亚太地区IBD独特性的深入理解,合理、实用的药物治疗指南和应用生物制剂治疗将改善该地区IBD的治疗前景。
出处 《胃肠病学》 2006年第4期233-238,共6页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54

共引文献228

同被引文献962

引证文献123

二级引证文献160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