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48,共4页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参考文献12
-
1童兵.《执政能力建设和大众传播使用》,发表于2004年10月23—23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上
-
2《宪法》第五十一条
-
3《国家法规数据库》.
-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
5吴凌凌.公共利益是杆称——论隐性采访中的公民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的利益权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9(3):24-26. 被引量:10
-
6贺卫方.《名人的名誉权官司》[N].《南方周末》,1998年4月17日.
-
7蒋卫君.《公众人物与新闻报道》,《人民法院报》,2004年9月29日
-
8《刑法》第395条规定
-
9《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43条.
-
10[美]T·巴顿·卡特著.《大众传播法概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二级参考文献14
-
1徐迅.以自律换取自由——英国媒介自律与隐私法[J].国际新闻界,1999,21(5):29-32. 被引量:23
-
2“一个制度、两种机制、三个规范”一节[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3):13-13.
-
3.《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04年2月18日.
-
4新华社记者.《中央纪委副书记夏赞忠答记者问》[N].《解放日报》,2004年2月19日.
-
5.《中国正积极研究人权B公约》[N].《东方早报》,2004年1月29日.
-
6董云虎 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77页,第962页.
-
7.[N].《人民日报》,2004年3月5日报道.
-
8任仲平.《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升华》[N].《人民日报》,2004年1月13日.
-
9.《如何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5日.
-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3年、1972年、1980年..
共引文献63
-
1石佑启,戴小明.政治文明与依法行政之契合[J].法学评论,2004,22(4):13-18. 被引量:8
-
2课题组,王一程.论保持党的先进性[J].政治学研究,2002(4):17-35. 被引量:1
-
3唐凯麟.集体主义和社会公正论纲[J].道德与文明,2004(4):4-6. 被引量:15
-
4程玉海,曹胜强.20世纪世界革命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5):28-32. 被引量:1
-
5胡潇.法律思想的认识论分析[J].学术研究,2004(11):64-69. 被引量:1
-
6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城镇集体经济深化改革研究'课题组.城镇集体经济深化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3):23-48. 被引量:2
-
7王培先.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一种解释[J].学术研究,2001(1):37-38. 被引量:2
-
8姚虹.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J].当代法学,2001,15(10):5-7. 被引量:3
-
9孙韶林.试论社会主义涵义的层次性[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4):49-52.
-
10马贤兴.公众人物名誉权、隐私权限制的法律探讨[J].人民司法,2000(11):43-45.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14
-
1孙宪忠.论不动产物权登记[J].中国法学,1996(5):51-62. 被引量:197
-
2焦武峰,桑轶儒.论所有权的社会性[J].时代法学,2002(S2):27-29. 被引量:1
-
3马贤兴.公众人物名誉、隐私权限制的法律探讨[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7(6):21-26. 被引量:4
-
4许光耀,王巍.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之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5):85-91. 被引量:30
-
5宋杨,姜宗建.政府官员隐私权保护中的限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18(5):113-115. 被引量:4
-
6戴继翔.论公职人员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兼谈制度反腐[J].检察实践,2004(6):32-33. 被引量:2
-
7董彪.土地征收、征用中“公共利益”原则初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18(1):40-41. 被引量:7
-
8韩松.论物权平等保护原则与所有权类型化之关系[J].法商研究,2006,23(6):8-16. 被引量:18
-
9吴春岐.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权利限制功能[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1):158-160. 被引量:5
-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
1李瑞缘.我国金融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机制的制度构建——以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为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1):38-44. 被引量:2
-
2赵凌,一民.信访实行50多年走到制度关口[J].党建文汇(上半月),2004(12):36-36.
-
3赵凌.国内首份信访报告获高层重视 信访实行50多年走到关口[J].乡镇论坛,2004(240):43-43. 被引量:20
-
4于相富,张明泽.刑事立案监督的制度性缺失[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2):89-92. 被引量:2
-
5齐晓梅.“非典”疫情中的制度性缺失与国家安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3):246-250.
-
6随新民.欧盟CFSP的制度性缺失及其对华政策评估[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24(5):27-31.
-
7李小勇.行政听证制度的价值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11):27-31.
-
8黄维.言论自由法律保护的冲突、困境与协调——“彭水诗”案的法律解读[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10(4):147-149. 被引量:1
-
9何慎均.改革信访制度还是完善权利救济的法律途径[J].中国改革,2005(1):57-57. 被引量:3
-
10米恒.论公民监督权与官员名誉权的冲突与平衡——基于宪法维度的思考[J].桂海论丛,2016,32(3):123-127. 被引量:1
;